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提到東吳這個政權,可能很多人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宗室之間的內鬥實在是很嚴重。從孫權時期就開始有"二宮之爭",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互相爭鬥,孫權不僅不阻止,還從中添柴加火;孫亮時期先後出現諸葛恪、孫峻、孫綝三個權臣,最後孫綝將孫亮廢掉,扶植孫休為帝;孫休上位後殺死孫綝,將孫亮流放到候官,孫亮死於道中,很有可能是被孫休下的手;到東吳後主孫皓時期,宗室操戈,手足相殘的跡象並沒有好轉,反而愈演愈烈。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其中一件事,山賊施但扶植孫謙為帝,但是迅速失敗,孫謙也被孫皓所殺。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孫皓的遷都風雲
東吳包括吳國的都城有兩個,一個是建業,一個是武昌。孫權曾經在武昌八年時間,起初是為了應對與劉備的戰爭,最後還是遷回了建業。到了孫皓時期,東吳的都城又一次遷徙到了武昌。原因很是有意思。有望氣者説荊州出現王氣,恐怕對建業不利。西陵督步闡將這個情況表示給孫皓,孫皓也是非常相信這些氣象、讖緯的,於是孫皓決定遷都武昌。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孫權定都武昌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是為了保全剛剛得手的荊州甚至是揚州基業,這個需要在優先程度上是要高於經濟和民生的。而孫皓因為一個望氣者的預言而遷都是一場鬧劇了。武昌所處的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不是很優渥,人口也比較少。根據東漢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的人口普查,武昌所在的江夏郡人口有265464,而建業所在的丹陽郡人口有630545,而且東吳所控制的江夏只是南部,還有一部分在曹魏手中,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武昌生產力不夠,所需的糧食、衣服等必須物資從揚州運輸。揚州在荊州下游,運輸的民夫逆流而上,比較費力,由此釀造出很大的民怨。在漢末三國時期,往往這種高強度的勞役之下容易出現內部的起義;另外孫皓這個皇帝以及東吳的政治中心都到了武昌,勢必要影響對吳會地區的控制,這也是施但等人叛亂的契機。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施但叛亂的過程
按照《三國志》中的定性,施但是吳郡永安縣一帶的山賊,大概東吳的一支山越勢力,位置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東吳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孫皓進行遷都,無論是生活用品還是修繕武昌宮室(孫權留下來的武昌宮都被拆成建材修繕建業宮了,孫亮時期諸葛恪有過遷都武昌的想法,修築武昌宮,但是遭遇雷災被毀,諸葛恪不久後也被孫峻所殺),都需要花費人力物力,施但藉助東吳的民怨,在次年東吳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起兵反叛。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施但雖然是山越、豪強之類的角色,但也並不是毫無頭腦,在局勢更加混亂複雜的東漢末年,自稱天子的起義軍往往死得都很慘,何況是局勢相對穩固的三國後期。當時孫和的第三子(《建康實錄》中記載為次子)、孫皓的庶弟孫謙為永安侯,施但就利用這個人物作為旗號,劫持孫謙,奪取孫和陵墓上的鼓吹曲蓋,打算攻佔建業,扶植孫謙為傀儡皇帝。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孫皓遷都武昌後,以左御史大夫丁固和右將軍諸葛靚留守建業。施但順利接近建業,派使者以孫謙的命令勸降丁固、諸葛靚。二人當然不聽從施但的命令,斬殺來使表明態度。於是施但繼續向建業進軍,雙方在牛屯(今江蘇南京東南二十公里)這個地方展開交戰。
施但的頭腦很清晰,利用孫皓激起的民怨和建業的空虛迅速進入建業,以孫謙為旗號保證起義的法理性;施但也確實有一些號召力,剛開始起兵的時候只有數千,到建業的時候已經擁兵超過萬人。但是這些士兵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弱了,這個是與東吳正規軍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首先缺乏鎧甲,裝備稀爛,在戰爭中裝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西漢時期"胡兵五而當漢兵一",就是在武器裝備上落後導致的。施但的起義軍僅為山越勢力,籌備時間只有一年,裝備的情況可想而知;另外還有兵員素質。
按《漢晉春秋》中的記載,施但的妻子家眷是在起義軍當中的,那麼這萬餘人當中有多少也是家眷隨行呢?小編認為應該也不在少數。所以"施但起義"的結果就是兩軍剛剛接觸,施但軍就潰敗,施但逃之夭夭,在軍中的孫謙被生擒。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施但起義"的後續
孫謙雖然是"施但起義"的名義上的首領,但是他畢竟是孫皓的兄弟,西周時期就有為特權階級服務的"八議",宗親犯法要留一個商議的餘地。丁固不敢私自處理孫謙,索性就交給孫皓來處理。孫皓是一個比較殘暴的人,東吳宗室他也沒少殺,孫謙當然也沒有放過。
按《吳歷》中的記載,孫皓毒殺孫謙母子,甚至還殺了孫和的四子孫俊。原因是孫俊聰慧有名望,而且還是孫和的嫡子。不過在《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中記載孫謙為自殺,可能是為孫皓避諱。《資治通鑑》中採取《吳歷》中的説法。
除了孫謙、孫俊之死,"施但起義"還間接導致東吳京下督孫楷(孫韶之子)的叛逃。在施但威脅建業的時候,孫楷按兵不動,沒有出兵討伐施但。有人因此向孫皓告狀,説孫楷首鼠兩端坐山觀虎鬥。孫皓多次詰問孫楷。等到東吳天璽元年(即公元276年),孫皓徵召孫楷為宮下鎮、驃騎將軍。孫皓的殘暴和對宗室的冷血有目共睹,孫楷內心憂懼,於是直接投奔西晉。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京口是東吳長江防線的重要軍事基地,而東吳後期內部鬥爭和政治投機也是層出不窮,孫楷在當時究竟是專心防務還是懷有二心,現在很難搞清楚,不過總歸是與"施但起義"有關,哪怕這個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年之久。
在施但被擊敗之後,孫皓派軍隊浩浩蕩蕩進入建業殺死施但妻子,強行對應"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對自己不利的氣象解除,而"施但起義"也暴露出遷都武昌之後出現的經濟民生疲敝和揚州控制不足的問題,於是孫皓隨後將都城遷回建業,這一次遷都的鬧劇就以鎮壓"施但起義"的句號結束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建康實錄》、《資治通鑑》、《晉書》、《三國志辭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9 字。

轉載請註明: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