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1年時間過去了,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狀元”及高分者,從多由家境貧寒學生中出,逐漸變為多由家庭條件較好學生中出,而寒門中再難出貴子了。
去年,寧夏18歲男生單小龍,以676分考上清華,他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而且家庭還比較清貧,母親患病多年,卧病在牀,一直到高中,小龍就沒有過智能機,只用能打電話的“硬板機”,更不會去玩什麼微信之類。這個寒門子弟,當收到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喜訊時,他還在工地打工,正在為自己上大學的學費辛苦勞作。
這個男孩的事蹟,讓很多人非常感動,在一個教育資源越來越傾向於城市,傾向於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時,他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單純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清華,他付出的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
俗話説:“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貧窮能讓孩子早早的懂事,早早的撐起一個羸弱的家庭,貧窮能激發一個孩子奮發圖強,讓他早早明白讀書的重要性,讓他以無比的努力珍惜讀書的機會,以求通過讀書擺脱貧窮的命運。以前的人們都是這樣理解。
而這卻早已悄然改變,“做了15年老師我想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2011年8月一名教師在網上發帖稱,現在成績好的孩子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網上引起熱議。
很多人感嘆:“反觀我們小時候讀書,成績好和家庭條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學讀書好的,家裏都很窮。”“而現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養外,父母都捨得花錢,送各種培訓班,甚至請私人家教,成績都是錢堆出來的。”
恢復高考40年了,“寒門難出貴子”的現實,説明教育資源享受的差別越來越大了,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起跑線已經低了一個級別。
現行的應試教育原本就是一場殘酷的競爭,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等背景下,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不僅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而且能接受源源不斷的輔導培訓,反之,家境清貧的學生,如小龍一般,在讀書之餘,還要為自己的學費、生活費奔波。
一些教育界人士直言:“寒門學子早已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
貧窮確實給了孩子難以磨滅的經歷和生活體驗,讓他們早早懂事,讓他們明白了奮發圖強的道理,但單純依靠自己努力,爭取一個更好的進入社會的機會,這種在貧窮中“逆襲”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