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看家長,初中看老師,高中看自己,孩子“看”對了成績差不了
學習成績對於學生自身來説,還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學生都非常希望學習成績能夠很好,但是,就是有的學生怎麼努力都提高不了學習成績。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希望孩子成績好,可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自己的孩子並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可為什麼成績就是不如人家呢?
同樣的學校、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本、同樣的試卷,為什麼別的孩子輕鬆就名列前茅,自己的孩子卻停滯不前,成績總在中下游徘徊?
難道真的是自己孩子的智商低嗎?其實不然。
科學研究表明:智商超常的是少數,低常的也是少數,大多數人的智力是正常狀態的,差異不大。
也就是説,決定孩子智力高低的既有先天的遺傳因素,也跟後天的教育有關。而影響智力的後天因素是多樣的,智力的發展速度不一樣,有的孩子發展得快一些,有的孩子發展得慢一些。
例如,有些孩子在小學階段明明是“學渣”,上了初中後一躍成為了“學霸”;而有些孩子在小學階段明明是“學霸”,結果上了初中後反而在學習上越來越吃力,成績一落千丈。
其實,孩子在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成績的好壞,分別由不同原因影響,家長想要給孩子提升成績,一定要從這三個階段好好“看”人,孩子“看”對了成績差不了。
當今社會,不少家庭都是雙職工模式,不少父母強調工作忙,沒有時間教育孩子,普遍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任務、社會的任務,自己則當起了甩手掌櫃。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和成長的環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環境,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優秀的家庭教育作為成長的根基,成績好的孩子,背後都有着家長的一路陪伴和督促,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實,小學階段的知識並不難,很容易就能把分數提升上去,但若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形成正確的行為規範,再努力也沒用。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育的本質就是習慣的培養。”
學習習慣,是決定成績的關鍵。
因此,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習慣的培養。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或者雖然很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在小學階段,知識的積累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所以這個階段就看家長管得嚴不嚴。那麼,小學要如何“看”家長呢?
一、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先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再抓成績。學習態度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行為,還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
愛學習,認為學習很有意義的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成績都很優秀;而那些討厭學習的學生,課堂行為問題多,成績也很差,尤其是在寫作業上磨蹭拖拉。這就是學習態度的問題。
有一段時間,經常看到老母親們在網上曬娃寫作業時是如何地磨蹭拖拉:一會餓了,一會尿來了,一會渴了等等,小動作五花八門,就是不好好寫作業。
老母親們為了能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寫會作業可謂絞盡腦汁。其實,這就是孩子沒有養成快速完成作業的習慣,注意力難以集中,別説正確率,完成率都很低。
因此,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家長要狠抓孩子的速度,寫作業的速度比正確率更重要,當快速完成作業形成習慣之後,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正確率自然而然不成問題。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
孩子還小,可塑性強,培養好的書寫習慣顯得更重要。因此,家長要經常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
字跡工整乾淨,看似小事,卻關乎考試分數。潦草不清,卷面髒亂,不管是人工判卷還是機器判卷,都可能出現卷面分被扣。尤其是語文試卷,通篇漢字,字寫不好怎麼行?
重視培養孩子的書寫能力,讓孩子養成字跡工整,作業卷面整潔的好習慣!
三、培養孩子喜歡閲讀的習慣
研究發現,9到10歲是孩子閲讀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孩子要麼養成終身閲讀的好習慣,要麼從此拋下閲讀,再拿起書就變得很難。
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許多科學家、優秀的學生,談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時,都一再強調自己對閲讀有着濃厚的興趣,從小就養成了閲讀的習慣。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發現很多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學霸們從小就養成閲讀的習慣,閲讀量大種類繁多,書單中有八成是歷史書籍。
不過,若想要孩子喜歡閲讀,家長本身肯定就要喜歡閲讀才行。例如,有些孩子家裏連一本繪本都找不到,家長卻希望孩子成為人人羨慕的學霸。這可能嗎?
張嘉譯的書房裏的大書櫃擺滿各種書籍
實力派演員張嘉譯相信是很多人的偶像,他是一位非常喜歡讀書的人,中年得女後更是表示要給女兒從小創造一個書香環境,把書房裏的大書櫃,整整齊齊地裝滿了各種書籍。
所以,建議家長不論家有多小,都建一個小小的閲讀書吧,讓孩子的閒暇時間泡在書吧裏,久而久之,喜歡閲讀的習慣就養成了。
家長一定要在小學階段注意保持孩子的閲讀興趣,穩步鞏固孩子的閲讀習慣,海量廣泛閲讀的同時,選擇適合的書籍閲讀。
四、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首先,規律的作息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一開始制定規則到形成習慣,孩子會開始喜歡這種自己掌管自己的感覺,就不用家長一直去催促提醒。
其次,幫助家人做家務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勞動既培養了孩子動手的技巧,也鍛鍊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做家務是在“浪費時間”,他們會認為這些時間用來學習説不定還能多考幾分。其實,從小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更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此外,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還可以增強自律能力,到高年級也會減少逆反行為的發生,因為越是有獨立意識和自我掌控感的孩子,越少去進行反抗和對立。
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時期,作為家長一定要狠抓以上4點,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不僅有助於孩子到了高年級後學習事半功倍,還將受益終生。
人一生的成長離不開教育,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除家庭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離不開老師對學生的辛勤培育、知識的傳授。
有人説: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可見,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一所學校聲譽的好壞取決於其教育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的好壞又取決於老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
為什麼每年都有那麼多家長千方百計想要把孩子送入名校呢?因為“名校”就等於教育教學質量好,教學質量好就代表着師資力量雄厚,師資力量雄厚就意味着老師的教學水平高。
孩子上初中後,學習的難度突然提升了一大層,老師怎麼去啓發新的學科,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怎麼去認知這個世界,他的三觀已經在形成了,這個時候老師是最重要的,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孩子。
所以,初中看老師,“看”的是教學質量的好壞。
學生學習靠的不是家長、老師,而是學生自己。有的老師、家長抓得很緊、很嚴,整天盯着,學生也很累,但是成效不好。
但是有的學生,根本不用老師去管理,他很自覺,很會學習,成績也很優異。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反差呢?原因就是學生學習內在動力存在差異性,俗稱內驅力。
什麼是“內驅力”呢?百科上是這樣解釋的: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説白了,就是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能自覺、主動、積極地去完成,去實現,不需要別人的催促提醒。有研究表明,真正的學霸都有着超強的內驅力。
反之,有很多小學生都是在父母的督促下學習,成績好是因為父母管得嚴,老師抓得緊,一旦失去外部力量的監督,沒有自驅力的學習,成績下滑那是必然的。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是“學霸”,然而在上了初中後,暴增的學習量和難度,會讓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厭學。
孩子上高中後一般是15-18歲,如果這個階段學習還要靠別人盯着,還不明白努力是為了自己,還沒有任何內驅力的時候,再好的名師,再好的名校,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所以,高中看自己,“看”的是自己有沒有內驅力。
大家是否也發現了,小學階段的筆墨比其他兩個階段的都多?
那是因為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如果把孩子的學習生涯比作一顆樹,小學階段就相當於這顆樹的根,小樹想長成參天大樹,屹立於暴風雨中不倒,離不開牢固的根。
那麼,想要根牢固結實,肯定離不開給它澆水施肥的人,毋庸置疑這個人就是家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基石。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和複雜的任務。”
這説明教師和父母都是孩子無可替代的教育者,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的,這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
小學看家長,初中看老師,高中看自己,孩子“看”對了成績差不了!
話題討論:你的孩子“看”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