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伴隨着緊張的情緒高考終於結束了。高考結束之後,幾家歡喜幾家憂,有的一些人覺得考的沒錯,覺得能考得上心儀的大學。但是有的一些人就抱怨自己考的並不怎麼好,估計要再讀一年。在這種情況下,試卷難易就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我國的試卷難度也分檔次的,全國一卷、全國二卷、北京卷、江蘇卷等等試卷難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抱怨自己的試卷難,不如xx地方的試卷簡單,那麼為什麼全國不能統一試卷呢?朱元璋就曾經統一過試卷,結果引來了大亂子。
洪武30年朝廷發佈了科舉榜單,上榜的51名舉人全部為南方籍的考生,被稱為南榜。雖然北方受元朝的破壞,文化要相對落後於南方,但是北方人沒有一人能上榜,這是史無前例的。唐朝時期兩京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舉人,宋朝時期北方的舉人也比較多,但是明朝竟然沒有一名北方考生上榜,憤怒的北方考生強烈質疑考試的公平性。北方考生聯名上書跑到禮部鳴冤,他們認為主考官劉三吾是南方人,所以有些偏袒南方考生。同時北方籍貫的官員對此事也比較憤怒,先後十幾名監察御史上書徹查科舉舞弊。
當時的街頭傳言很多,有的人認為是主考官收了錢,也有人説主考官搞歧視,但是你要知道,這次的主考官劉三吾是朱元璋親自任命的。劉三吾在明朝是大儒,雖是元朝舊臣,但是在明朝建國之後頗有建樹,明朝的刑法《大誥》就是由他作序列的。他與汪睿、朱善並稱為“三老”,就連《明史》都對他評價:為人慷慨,胸中無城府,自號坦坦翁。朱元璋讓他來做主考官,其實就是對他的認可,畢竟他在當時是士林的領袖。是比較公平的一個人,如果他都不公平,那就再難找到一個公平的人了。
身正不怕影子斜,劉三吾他做事公平,朱元璋怎麼也找不出毛病。幾次反覆查驗考卷,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南方考生並沒有舞弊,都是靠實力取勝。雖然調查結果公佈了,但是北方的學子們根本接受不了這個調查結果,北方籍貫的官員也是接受不了這個結果。這個結果是否公正我們暫且不談,這個結果最大的影響是直接把北方按在地上錘,北方雖然在文化上有些落後,但是這個結果直接把北方的文化全盤否定了。北方的考生和官員強烈反對此次調查結果,朱元璋也不得不再次調查此案,最終他把劉三吾定為“藍玉餘黨”,把劉三吾發配到西北。
而且凡是涉及此案的官員全部受到嚴懲,只有戴彝、尹昌隆兩人倖免,而倖免的原因則是他們兩個人開列的榜單中有北方人。朱元璋他並不在乎考試是否公正,他在乎的是南北會不會分裂,如果他把之前的考試調查結果公佈出去,那必定會引發北方的憤怒情緒,而且北方無一人上榜,這榜單多多少少肯定有問題,大明又不是第一次開科舉,之前為什麼沒這情況?之前、之後都沒有這情況,唯獨這一次北方無一人上榜,你覺得這裏面沒貓膩嗎?肯定是有貓膩的。
於是朱元璋親自發布了一個榜單,上榜的61人全部為北方人,所以稱為“北榜”,這個歷史事件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我告訴你,不用想,這個榜單一定是假的。受元朝的破壞,北方的文化是落後於南方的。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建元元年到永樂二十二年,這期間南方籍貫的進士佔總比例的83.6%。經歷了南北榜之後,南方籍貫的進士還能佔如此大的一個比例,可見在當時南方在文化上要強於北方。
史學家認為南北榜為政治事件,而不是科舉舞弊案,很明顯大家是不認可“北榜”的。自唐代之後,北方長期受戰亂的影響,文化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的教育要比北方的教育好很多,“南北榜”暴露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這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北榜”只能説是一個政治拉攏,不能長期解決問題。
最後明王朝開始搞地域分配名額,每科錄取100人,其中必須分4成給北方,剩下六成是南方的名額。景泰年間地域分配名額又發生了變化,南方人只有55個名額,北方人有35個名額,剩下的十個名額就給了偏遠地區。這種方法也是有弊端的,最開始我們也是統一試卷的,山東和北京的試卷都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地域錄取名額數量不同,北京文科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454,而山東文科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580,因此導致三名山東考生狀告教育部違憲。
自此之後,特殊地區開始自主命題,也就出現了北京卷、江蘇卷、上海卷等等地區自主命題的試卷。這種分卷考試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是統一的試卷,那麼很容易出現某地區屠榜的現象。至於很多人抱怨試卷難,這一點其實並不用覺得不公平,因為你只是和同省內的人競爭,他的試卷簡單並不會影響到你。本科錄取分數線是受制於錄取名額、考生數量定的,而不是試卷的難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