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皇帝身邊的禁軍、保鏢做二五仔刺殺皇帝的事情少之又少,即便清朝的帶刀侍衞看起來很危險,但是對於皇帝卻是無比忠誠的。
那麼到底為什麼?
從分配意義上來講,皇帝其實就是一個集體的最高資源擁有者、分配者。皇帝通過分配來劃分恩寵的等級,而官員們也要不斷的奮鬥來獲得更高的分配,這分配不僅僅是金銀財寶,衣服食物,還有尊嚴榮譽等等,這也就意味着,只要皇帝分配得好,自然就會有人拼了老命保護他,這就是自古以來,皇帝的“護身符”。
我們首先從基本的角度出發,説説清朝的帶刀侍衞,本身拿到了皇帝的多少好處,從金錢官職、榮譽面子兩個角度來講。
御前帶刀侍衞,這是清朝“保鏢”的統稱,經常拿着刀扣在大腿一側,威嚴十足,對別人愛理不理,一旦有人非法靠近皇帝,幾乎擁有先斬後奏權,別的不説,這拉風程度、高冷程度直接排到全國前十,大理寺、刑部、軍機處長官自愧不如。
清朝的皇帝保鏢機構:侍衞處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便確立了“御前侍衞制度”,其實這個制度並不稀奇,和歷朝歷代的禁軍機制一樣,都是選人當皇帝的保鏢,但清朝又是特殊的,因為他們是滿族人,所以這個“御前侍衞”需要有着篩選的功能。
兩個原則:
一、不能讓漢人成為御前侍衞。
二、御前侍衞要從上三旗中挑選。
隨着御前侍衞制度建立,侍衞處就此誕生,可別小看這個機構的名字不嚇人,這個機構可是貫穿了整個清代的皇帝安保工作,最重要的是,裏面排頭的就有十二個“一品官員”。
因為不選擇漢人,其次又是滿清貴族血統最濃郁的上三旗,這兩個原則保證了“滿清的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為什麼這樣説呢?
對於當時的漢人而言,他們對異族有着排斥情緒,這不是多少分配就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屬於民族的大義問題,對於清朝皇帝的分配,對漢人而言無用,民族脊樑使然。而清朝皇帝必然不可能讓定時炸彈來保衞自己,所以為了保證“分配製度”的有效,還只選了上三旗,因為上三旗幾乎都是自己人,都是貴族,利益目標是一致的。
先説侍衞處能給到什麼好處吧。
別的不説,排頭的六位全都是一品官,被稱為領侍衞內大臣。
一品官,這個官職在清朝響噹噹,毫不誇張地講,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除了皇帝,在職位上、地位上,就沒有必要對誰低頭,試問,在這樣的“高薪養廉”的基礎上,哪一個憨憨還想着拿着刀去砍皇帝?
領侍衞內大臣,屬於半文半武的性質,生動一點,就是皇帝的保安員隊長,規劃皇帝的出行安保,安保人數,有時候皇帝都要聽他的意見。這個官職也是六人,一般都是上三旗每旗都出來倆人擔任,雨露均霑,絕對公平。在現代影視劇中,我們能看到在皇帝身邊穿着黃馬褂的帶刀侍衞,大多數都是他們,他們是最忠誠的。
除了他們以外,下面還有六個從一品官員,是為內大臣。
內大臣就不必細説了,大概工作就是站在領侍衞內大臣的後面,形成保護皇帝的“核心十二人”,注意哦,這是十二個人帶刀的,也是皇帝最核心的保鏢圈,除非他們全部造反,或者兩三個造反,抽冷子給皇帝一刀,不然沒有作用。但話説回來,都幹到一品官了,造反就真的沒意義了,畢竟在古代社會,侍衞砍了皇帝自己也當不了皇帝的。
這十二人可以被稱為御前侍衞,真皇帝親人。
接下來還有編制,那就是一等侍衞、二等侍衞、三等侍衞等等。
一等侍衞的人不多,六十號人,屬於正三品官,也可以帶刀。二等侍衞多一些,一百五十號人,屬於正四品,可不可以帶刀還是兩説。這也意味着,皇帝的“分配”手段,就已經把四品及四品以下的侍衞給排除到核心區以外了,因為四品官、五品乃至六品官,的確有着刺殺皇帝的利益誘惑,屬於了紅線。
所以,保鏢的選擇,本身就是統治者分配的藝術。
御前帶刀侍衞前途無量,代表人物:肅順、和珅
首先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如果本身的待遇就不差,而刺殺一個分配者也不能取代分配者,成為分配者,那麼這種刺殺毫無意義。
御前帶刀侍衞往往都是皇帝的親戚。
在御前十二個一品侍衞裏,上三旗的選擇範圍都是廣了,皇帝都還要繼續精簡,直到這些人都有着一定的皇室血統和關係才敢選擇。這保證了皇帝平時就是和自己的親戚相處,但是也不能太親,例如雍正,他不可能用自己的兄弟來當侍衞,再説皇太極,他也不可能讓多爾袞來保衞他,多爾袞可能腦子一熱,就不是保衞他那麼簡單了。
恩威並施,御前帶刀侍衞也吃這套。
我們知道清朝皇帝有一件“大殺器”,那就是著名的“黃馬褂”。
黃馬褂這東西,是皇帝賞賜才有的,而且不是什麼人都能有,在乾隆之前,黃馬褂很值錢的,即便是一品官,也未必會有這種東西,當年康熙送一件黃馬褂給乾隆,乾隆保存了很多年,而這黃馬褂,御前帶刀侍衞是天天穿,由此可見,御前帶刀侍衞是拉風的,是有身份有面子的。
所以在這裏就可以結合分配的兩個原則,一是給的錢夠不夠,二是有沒有面子,一旦有了,那就可以忠心給皇帝賣命了。
講文雅一點就是:名與利。
而從御前侍衞做起,也是可以成為皇帝的心腹官員的,這個心腹可不只是封疆大吏,很有可能是人臣的級別。例如和珅,和珅當年就因為長得帥當過御前侍衞,而且和珅精通滿蒙漢三族語言,妥妥的翻譯人才,最後和珅的地位那可不要太高,其實這也實屬正常,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即便是個小官,天天在皇上面前轉悠都能混成大吏,更何況是和珅這種的確有腦子的人。
除了和珅之外,咸豐的顧命大臣肅順也曾經是御前侍衞,在侍衞處打過卡上過班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御前侍衞“鍍金”的情況,總的來説,還是因為清朝的皇權至上,皇上説讓誰當什麼官,那就當什麼官。如果在唐代、宋代,皇帝這樣做那可是要被言官罵死的,但是清朝就是這樣,只要付出足夠的忠誠,那麼就能獲得皇帝的信任,當人臣那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了。
最後要説的是,在清朝,可千萬別把這些帶刀侍衞看成沒有前途的保鏢,嚴格來講,他們才是最核心的既得利益者,看似是個保鏢,但實際上裏面有和珅,還有肅順這樣的人,他們只是兼職幹着保鏢的工作,脱了黃馬褂,那都是會成為留在史書上的人。
清朝皇帝是睿智的,根本不會讓親信有着造反的機會,其實清朝的御前侍衞制度,從清太祖建立起,就有着“相互制衡”、“階級領導”的特色,一旦每一個侍衞都習慣了這種分類邏輯,那麼控制他們的就不再是皇帝了,而是分配的利益的多少,人都是利益動物,在足夠的利益面前,他們是願意給皇上賣命的。
而那些利益給的不是很多的人,皇帝自然連刀都不會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