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獸”與父母們相處得還好嗎
“小神獸”與父母們相處得還好嗎
疫情對親子關係的負面影響,折射出高焦慮下父母長期與孩子溝通不暢的問題
【活動】大慶書友會線下讀書會“後疫情時代重讀《為何家會傷人》,探討親子關係”
【地點】大慶市圖書館401
【形式】大慶市委宣傳部、大慶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大慶日報社大慶日報、大慶市圖書館承辦
【主講人】石影,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系統教育高級講師
本報記者潘爽/文白玉蘭/攝
儘管市圖書館的閉館鈴聲打響,家長們仍“充耳不聞”,熱火朝天地探討着親子溝通的話題,直到館內工作人員現身“提醒”……
日前,大慶書友會舉辦了一場黏度很強的讀書會。
參與的書友,家中孩子處於不同年齡階段,有學齡前的,有上小學、初中、高中的,還有上大學的。但大家都有着相同的困惑:不知為何,疫情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帶來超長假期的“其樂融融”,反而使親子關係劍拔弩張。隨着疫情防控常態化,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孩子重返校園,擺在父母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解開此前與孩子結下的“心結”,有效進行親子溝通。
“後疫情時代之所以有必要重讀《為何家會傷人》,是因為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書中揭示了中國式家庭的運行機理,更因為疫情對親子關係的負面影響,折射出了在高焦慮狀態下,父母長期與孩子在一起,加快了原有問題的發展速度,使問題凸顯。”主講人石影説,希望通過重讀此書,讓父母學會正確地愛自己、愛孩子,不讓愛成為一種傷害。
讀書會現場,石影用大量鮮活的案例,從父母篇、孩子篇以及親子篇入手,力求呈現親子關係現狀,並提出解決方案。
父母篇
我都要急死了,你怎麼還不急啊?
案例:陪讀的爸媽,跳車的兒子
這是一個初四的孩子,老家在外地,父母來大慶陪讀。在老家那邊,孩子學習成績很不錯,但到了大慶比較好的學校,他的成績一落千丈。這種強烈的落差與失望情緒,讓全家人都變得非常焦躁。開學驗收考試,滿分120分的卷子孩子考了14分。父母一下子受不了了。媽媽對孩子説,你一天天也不着急啊,不緊不慢的。孩子很委屈,説我在用功啊,怎麼不認真了?我多着急啊!
媽媽沒控制住情緒,給爸爸打了電話。爸爸回來後特別生氣,一邊把兒子拽上車一邊説“:能不能唸了?不能念回家!”結果,車在行駛過程中,孩子開門就跳了下去。好在車速不快,但孩子也在醫院住了將近一個月。
石影解讀:我在今年初居家抗疫期間,做了兩個月的公益心理熱線諮詢老師,舉辦了三期21天的網絡親子訓練營,“十一”期間又舉辦三場不同年齡階段的家長座談。可以説,這期間我接觸了很多家長。大家普遍反映,孩子與父母的話越來越少了。我在接訪孩子時也多次和他們探討,他們的反饋是:老師,我能跟我媽説嗎?我這裏剛起個頭兒,我媽就已經發起火來了。我乾脆別説。
咱們回到這個案例,能看到什麼呢?在武志紅老師這本書裏,有一個章節叫《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為什麼父母們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壓力?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身的成長來解決問題,而是把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所以“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卻把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轉嫁給了孩子。
我對這些父母的建議是,教育不是管理,更不是危機管理。家長平時諮詢最多的兩個問題:一是孩子拖拉怎麼辦?二是孩子沒有學習動力怎麼辦?其實這都是孩子內動力不足的表現。這樣的家庭往往是父母用恐嚇的方式震懾孩子,其結果是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反擊父母;父母跟孩子都在用情緒解決情緒問題,沒有力量面對事情本身。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再解決孩子的問題。因為帶着情緒與孩子溝通,溝通從一開始就是無效的了。
很多家長有疑惑,為什麼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負面情緒?情緒這個話題很大,在這裏我簡要地解答。關於情緒,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二是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是很多孩子欠缺的)。家長有情緒時要自己想一想,第一,是不是內心當中已積壓了太多的負面情緒,沒有倒出去?一旦壓力值爆發出來,你就像高壓鍋似地崩開了,要知道,這種方式更破壞親子關係;第二,曾經是否因為類似的事有過創傷?第三,是否我們認知上有偏差?
孩子篇
哎呀,我怎麼就學不進去呢?
案例:高三的孩子懼怕考試
這是一個高三的孩子。居家抗疫期間,他媽媽通過心理諮詢服務熱線跟我聯繫。孩子媽媽説,孩子高一時學習成績還行,高二下學期開始成績直線下降。她問孩子怎麼回事?孩子説心理壓力大。再問有什麼壓力,孩子自己也説不上來,只説一到考試,大腦一片空白,會的也不會,不會的就更不會了。孩子媽媽説,我和他爸也沒給他壓力啊!每次考完試還寬慰他,幫他分析、找原因,幫他調整狀態,可他就是不行啊!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後來,石影和孩子聊了聊。她問孩子,你這個壓力是從哪來的呢?老師、同學還是父母?孩子回答,老師和同學還可以。石影説,哦,那看來是父母給的壓力,那你覺得他們的什麼行為給你帶來了壓力?孩子猶豫半天説,“我真的特別討厭每次考完試他們就找我談,但我還不能説。因為我真是考得不好。”
石影問孩子,如果滿分是十分,意味着壓力到頭了。那你現在壓力值是多少?孩子回答六分。
石影問,如果當下你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有改變,只是考完試父母不再找你談,你覺得壓力值是多少?孩子想了一下説,四分。
石影又問,如果你考完試,不再找你談,父母只是陪你坐坐,跟你閒聊一下,鼓勵你、支持你,與你共情,説,“兒子咋這麼難呢?高三了,媽媽知道你很辛苦。”如果這樣,你的壓力值是多少?孩子説,大概2.5分。然後孩子説,哎,這問題好像能解決。)
石影解讀:如果孩子考試總是考砸,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注意一下,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內情。
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裏就有一章,叫“孩子總考砸,可能有內情。”有的孩子會用考砸表達對老師、母親的不滿。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做錯一些事情,然後惹得父母特別生氣。結果,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攻擊,斥責他甚至打他。這樣看上去是父母攻擊了孩子,但實際上是孩子內心深處故意惹父母生氣。“被動攻擊”最典型的例子是“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
太聽話的孩子最容易“被動攻擊”。這種案例很多。如果父母以道德自居,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沒有控制能力的“壞孩子”,莫名其妙地做一些壞事,被人發現就痛哭流涕,但一轉身就又忍不住做“壞事”去了。這些案例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三個共同的地方:第一,對孩子的控制慾望非常高,他們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於是希望儘可能完美地安排孩子的一切,以防止他們遇到麻煩;第二,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第三,他們不允許孩子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他們認為,孩子最好的優點就是聽話。
其實孩子的表現=潛能-干擾。內心的糾結、對抗、恐懼等就是干擾;家長如果是無形的“權威”,溝通往往是無效的。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你陪我一起難過、你能安靜地聽我説、能陪我哭、能看到我過得真的很難……
親子篇
親子溝通方式如何有效打開?
讀書會現場,石影用大量的案例來説明,家庭成員的問題是整個家庭不良的溝通交流方式導致的。家庭面臨的危機是一次機會,也是挑戰。因這些“問題”導致的家庭功能失調都能夠有效解決。
如何有效打開親子溝通方式?
石影現場講解了三個方法——伸手、表達、畫圈圈。
伸手,是指肢體語言先行。表達=7%語言+38%聲調+55%肢體語言。其實,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
表達,是指客觀描述性語言。比如,老師説孩子和同學打架了,那麼等孩子回來,家長可以這樣説:老師打電話説了你在學校的那件事,但是媽媽沒在現場,我不知道事情原委,你能不能跟媽媽説説發生了什麼?這種表達其實是在給孩子鋪一條回家的路,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都敢回家跟和父母説。
畫圈圈,是指三圈理論。要知道好的“關係”才是教育的基礎,更是溝通的前提。如果發生事情,父母把問題和孩子圈在了一起,那麼事情解決了,孩子會想,是我自己有本事,與爸媽無關;解決不了,就會感覺孤獨無助,離父母更遠。當父母把問題和自己聯繫在一起,而把孩子放在圈外,事情解決了,孩子會覺得爸媽真厲害,我真弱小;解決不了就會覺得父母都搞不定,世界真可怕。當父母把自己和孩子圈在一起,一起面對問題,事情解決了,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支持我,我們好棒;沒解決,孩子仍然覺得爸媽和我還是很親密。
除去傳授方法,讀書會現場,石影還解答了家長們的一些疑惑——
書友:孩子初四,學習狀態不好。如何找到一個快速的方法讓成績上去?
石影:這個問題我跟你重複一遍,你有什麼感覺?
書友:不滿意不信任,父母有點太着急了。
石影:你看,你就是答案。孩子學習不在狀態,父母着急很正常。一是要品,補課是否讓孩子的心理壓力上升?二是要明白,孩子自己有勁,父母陪着他就行。三是父母要清楚,給孩子的目標定在了哪。要是面對中考就很上火,那面對高考呢?你們要找到快速調整家庭問題的方法,父母和孩子一起調整。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先控制住情緒,要從內心真正接納孩子,而不是更多地關注成績。想想,你有沒有和孩子坐下來一起分析問題所在?你知道他卡在哪裏嗎了?你為他做過什麼嗎?
其實,你的焦慮孩子都知道,只有你放下焦慮,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
書友:我弟弟在國外讀研究生,就讀於帝國理工大學。我向他請教如何培養孩子,他説一定要給孩子定個大目標,要考最優秀的。我家孩子五歲半,我不知道這是否適用於孩子?
另外,孩子願意看暴力動畫片,總和別的孩子發生肢體衝突,一般都是別人先碰他,他還擊。我不知道該怎麼在這方面教育他。
石影:我覺得教育是因時因地因人不同,虎媽式育兒、設定高大上目標這種方式適不適合你的家庭需要自己去衡量。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才能知道什麼樣的方式適合他。至於孩子總與人有肢體衝突,我建議對這麼大的孩子,就是故事教育為主。比如講類似的繪本或者故事給他聽。但要注意,溝通的前提必須是情緒的穩定。
書友:孩子三年級,特別好動,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控制方面不是很好。(孩子在現場,媽媽在提問後,孩子低下了頭)
石影:我覺得,孩子聽到媽媽這個評價後,很不爽。
我們當下的問題是如何和孩子溝通。而你需要想一下,你的情緒控制得好嗎?
石影:那我給你一個解決情緒的臨時辦法——你和孩子建立一個情緒角,如果你倆在溝通過程中產生了不良情緒,比如你的狀態不好,可以和孩子説,“咱們先不溝通,我先回自己的情緒角”。這樣,你在自己的位置發泄情緒,孩子也一樣。等你們兩個都發泄完情緒了,再來解決問題。
家是港灣、愛是退路。石影説,《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不僅説了親子關係,還揭示了夫妻關係,以及我們在社會上的很多其他關係。當我們把這本書認真讀完一遍後就會明白,為什麼家是那麼有愛的地方,人們卻會在裏受到傷害呢?媽寶男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很多媽媽對孩子就是撒不開手呢?
【來源:大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