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後一塊飛地:面積不足3公頃,警察不敢進,1993年才拆除
“曾有人説,這裏就像是熱帶雨林,潮濕、陰暗、悶熱。可熱帶雨林只滋生蟲蚊,而這裏卻在繁衍罪惡。”
如果你看過周星馳《功夫》這部電影,那你一定對開場那個“豬籠城寨”有印象。關於這個城寨,並非完全虛構,其原型就是香港的九龍城寨,也被人稱為——清朝的最後一塊“飛地”。
九龍城寨,如果追根溯源,他最早出現在宋朝年代,其作用就是防止外敵的軍事哨所。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派兵強佔香港島,道光皇帝曾發下數道諭旨,要求收復香港島,但最終未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與英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而地處九龍的這處哨所就顯得尤為重要,於是清廷在此不斷擴建、擴防,1847年哨所周圍又築起城牆,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寨”。不過,清廷的舉動讓英國政府大為不滿,1899年,英軍攻入城寨,將裏面的清朝政府官員全部趕走,不過此後,英國也未在城寨中駐兵,整個城寨一度空無一人。
直到二戰爆發後,香港不少難民為躲避動盪時局,開始大量湧入九龍城寨。1930年,在這個不足3公頃(2.67萬平方米)的地方,其人口不到500人,1947年,城寨增漲到2000人;而到了1987年,近3.3萬人長居此地,其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25萬人之多,這是北京人口密度的80倍。
港英政府曾試圖派人入駐管理,但人口如此秘密,而且居住者魚龍混雜,其治安環境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也就放棄了,至此,九龍城寨成為“三不管”(大陸不能管、香港不敢管、英國不想管)地帶。
既然沒人管,人心底的邪惡、貪念也就開始滋生。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據一份報告顯示,在1952年時,城寨裏就有154個毒品聚集地、7個賭場以及20多處非法經營場所。
其實在起初一段時間,英國政府對九龍城寨的存在持默許態度。因為二戰後,全世界都在忙着戰後重建工作,這就需要不少的人力。而九龍城寨的人,則是香港最為廉價的勞動力,靠着這一點,很多商人掙得盆滿缽滿,英國政府自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隨着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寨也成了三合會等諸多黑社會和的活躍地帶,在這裏他們可以正大光明地進行非法勾當,據説當時只要犯了事,跑進九龍城寨就可以了,因為沒有哪個警察敢來這裏抓人。
不過在城寨內部,他們卻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辦法,黑社會住城東、平民住城西,你很難想象,在三合會的管理下,整個城寨竟可以和諧共處。
可黑社會畢竟是黑社會,他們肆無忌憚的犯罪還是惹怒了英國政府。1958年11月26日,警察強行進入城寨,除了繳獲大量毒品外,還逮捕了20多人。此次過後,城寨裏的非法活動這才有所收斂。
對於罪犯來説,城寨是他們的天堂;而對於那些貧苦百姓來説,這裏是他們最後的安身之地。
這些人大多都是難民、流浪者,當他們湧進城寨後,住房成了最大的難題,於是私搭私建成了最常見的景象。
不過,沒有人學過專業的建築知識,建房子全靠自己摸索,有的房子甚至沒有地基,但他們覺得只要不倒就行。至於水電,更是“隨心所欲”:管道雜亂,一家衝馬桶,整個樓棟都是惡臭味;電線猶如蜘蛛網,過載嚴重,1977年還引發了一場大火。
儘管條件如此惡劣,但城寨的居民們已經知足了,因為他們還活着。
“我覺得城寨並沒有那麼差,有人沒有錢、有人沒有身份證,他們需要被拯救,而只有九龍城寨願意收留他們,”這是一個城寨常住居民説出的一番話。
1987年,中英兩國一致決定拆除九龍城寨,而裏面的居民要麼自行解決,要麼遷入公屋或臨時住房。1993年3月,拆除工作正式開始,整整一年時間,九龍城寨才徹底清理完畢。
1994年5月,在九龍城寨的原址上,政府建了一座公園,取名為“九龍城寨公園”。任由時光荏苒,江湖上依然有它的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