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嚴謹”與“隨意”

德國人的“嚴謹”與“隨意”

德國特里爾大學校園風光。

對於在德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説,要克服的不僅是離家幾千公里的鄉愁,更多的還有來自歐亞大陸西端的文化衝擊。文化既是對一個羣體思想的提煉,又是對羣體成員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要素的概括。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説,我們雖然可以從書本中學習德語、瞭解德國曆史,但對於德國人真實的的思考方式和處事原則,還是要通過實地的日常交往來加深瞭解。

從制度層面看,德國人有明確的社會規範和原則來指導有可能發生的大多數情況。

以交通為例,有一次我遇到鄰家正在學騎自行車的小女孩,已去掉輔助輪的她騎行得很順暢,我不禁開玩笑説她可以同我一起出行了。年僅4歲的她在聽到我這句話時,非常認真地搖頭,並告訴我她不可以和我一起騎車,因為她還只能在人行道上騎。後來我才瞭解到,德國法律規定未滿8歲的孩童不可以在自行車道騎車,甚至還對此種情況下父母的騎行做出了要求。透過這一點,德國人的立法風格可見一斑。追求準確、清晰和完整,也尤能體現出德國人對確定性的追求。

再比如,垃圾分類這件事也能體現出德國人的性格。如果你有一位德國房東,那麼大概率的事件是你能從房東那裏發現一本書,裏面詳細羅列了各種不同垃圾的分類細則,堪稱一本“垃圾分類大全”。

在文化層面上,我們同樣可以發現這一特點。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是我們觀察德國人思維的另一角度。比如,德國人傾向於重視低語境的交流形式,也就是説,他們傾向於使自己的含義得以明確表達而不是委婉表達。

低語境交際者對規則的依賴度很高,強調用語言將信息清晰明瞭地傳遞給對方,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德語語法如此繁雜的原因了。而同時又因為此,交流的負擔更多落在説者而非聽者的肩上,如果交流不直截了當,聽者會認為説者思路不清或者缺乏誠意。這可能也是當我們與德國人交往時,會感覺他們説話很“直來直往”的緣故。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在德國媒體上常能看到他們對自己的批評和諷刺性的內容,有些我們站在局外人角度都覺得不留情面或者太過直白。在我們的文化習慣中,更希望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更為含蓄。

來德3年,對德國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們對周遭不確定因素的規避。有人覺得是嚴謹,有人覺得是“刻板”,各有各的道理。在我看來,在具備確定性的範圍裏,德國人也可以過得“隨意”。舉個小例子,大家在私人空間享有穿着自由,在這個“私人空間”的前提下,你會看到有司機在夏天來臨的時候,開私家車不穿上衣,雖然只是少數,但光着膀子的德國人,或許也與大家印象中會認真繫好每一顆襯衫釦子的德國人的樣子有些不同。

如今,有更多的中國留學生來到德國,留學中國的德國留學生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來自不同文化圈的我們有了更多互相瞭解、彼此理解的機會。而我們之間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也在文化交流的過程逐漸實現着融合與發展。

(作者系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在讀博士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4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人的“嚴謹”與“隨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