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滅國戰爭無論是持續時間、戰爭規模還是慘烈程度都遠超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二百多年無休止的戰爭,名將輩出,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些名將之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白起、廉頗、王翦和李牧這“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的説法最早應當來自南北朝時期梁朝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中的詩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雖然這四位將領都活躍在戰國的後期,且都來自秦、趙兩國,故排名範圍有侷限性,但因為這四人戰績輝煌,軍事思想理論影響後世深遠,故排在戰國前四名的將領爭議不大,基本算是官方和民間公認的。
但誰排在第五名卻是眾説紛紜,見仁見智了,吳起、孫臏、田忌、司馬錯、樂毅、田單……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成了人們討論的話題。不過單純就名將而言,吳起、孫臏等人雖然戰績輝煌,但不應當在討論範圍之內,他們的身份更應該是軍事家和政治家,而真正能稱為戰國第五大名將的應當是戰國中期的齊國將領——匡章。
圖1 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
匡章,這個名字的知名度實在是不高,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説過。匡章,陳姓,田氏,名章,生卒年不詳,早年曾經是孟子的學生,因死後諡號為匡,所以後世稱呼他為匡章。
匡章主要活躍於齊威王末期至齊閔王初期,這個時期的天下格局是稱霸了百年的魏國衰落,齊、秦、楚三國崛起,而這恰好給了匡章施展才華的舞台。其能位列戰國第五大名將的輝煌戰績正是在這個時期取得的,目前可考證的主要有四大戰爭。
圖2 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
一、桑丘之戰
公元前323年左右(具體時間有爭議),秦惠文王大勝魏、楚之後腦子一熱,想要趁機擴大戰果,居然借道韓、魏去攻打齊國。秦軍的指揮官正是秦惠文王本人,而齊軍前來迎戰的指揮官是第一次做全軍主帥的匡章。
雙方在桑丘之地互相紮營對質,秦軍因為是孤軍深入,跨越韓、魏兩國不遠千里來打的齊國,生怕韓魏在背後捅刀子,所以底氣特別不足,只敢表面虛張聲勢,實際上猶豫不決,而匡章恰好抓住了這個弱點。他一邊假意派遣使者去跟秦軍談判,另一邊卻藉機把部分齊軍改變服飾旗幟混入到了秦軍裏,等待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最終的結果是,秦軍被混在隊伍裏的“間諜”和匡章的主攻部隊裏應外合,全軍崩潰,大敗而歸。迫不得已,秦惠文王只得派遣陳軫作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去向齊威王謝罪,從此二十年不再敢惹齊國。
圖3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咸陽(今陝西咸陽市)人
二、齊滅燕之戰
公元前316年,腦袋被驢給踢了的燕易王效仿堯舜,把王位禪讓給了國相子之,結果
引發了太子平的不滿,雙方撕破臉皮,大打出手,最終太子平和公子職逃亡國外。內亂持續好幾個月,燕國傷亡慘重,百姓人心惶惶。
齊宣王聽説燕國大亂之後,趁火打劫,派匡章率軍打着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的旗號攻打燕國,結果匡章太過能幹,一路勢如破竹,僅僅50多天(也有説30多天)就攻破燕國都城,幾乎滅亡了燕國。雖然在趙國等國的干涉和燕國百姓的反抗之下,齊國最終撤軍,但匡章就此也創造了“萬乘之國”滅掉另一個“萬乘之國”的軍事奇蹟。
圖4 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約50歲),媯姓、田氏,名闢疆
三、垂沙之戰
公元前304年,秦國連續實施的離間計最終奏效,齊楚聯盟破裂。第二年,齊國聯合韓、魏兩國攻打楚國。戰爭之初,匡章率三國聯軍一度與楚軍在泚水兩岸對峙了六個多月。齊宣王是個急脾氣,等得不耐煩了,就派人用連吼帶罵地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把匡章委屈的都快哭了。匡章充分發揮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傳統,不予理會,繼續與楚軍對峙。其實,匡章是要找到渡河的最佳位置,而與此同時,楚軍卻因為時間過長放鬆了警惕。
皇天不負有心人,沒過多久,匡章就找到了渡河的最佳位置。他連夜率軍渡河打了楚軍一個措手不及,在垂沙這個地方擊潰楚軍,楚軍傷亡慘重,主將唐眜被殺,淮河以北大片土地被佔。楚懷王不得不把自己的寶貝兒子——太子橫送給秦國當人質以換來秦國發兵救援,最終向齊國割地求和。
圖5 田文(?—公元前279年),即孟嘗君
四、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
公元前298年,齊國國相,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田文趁秦國內亂初平、國力大損、人才凋零的機會聯合韓、魏合縱攻秦,聯軍主帥依舊是匡章。因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位置,聯軍一度受挫。經過三年鏖戰,最終攻破並佔領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了魏國的河外、封陵等地,韓國的河外、武遂等地。
齊國後來仔細琢磨之後,覺得自己與秦國距離太遠,繼續攻打之後撈不着什麼好處就撤軍回去了。可以説,這次戰爭是匡章軍事生涯的頂峯。因為整個戰國時期,這次戰爭是秦國唯一一次函谷關被攻破佔領,也是最接近亡國的一次。
圖6 公元前323年列國局勢力
綜上所訴,匡章指揮的四次戰役,敗秦、破楚、滅燕。戰爭數量雖然不多,但規模大、質量高,而且都是能改變天下格局的戰爭。
桑丘之戰減緩了秦國的東進步伐,維持了齊秦兩強並立的局面;
滅燕之戰則導致齊國和燕國結下了樑子,讓復國的燕昭王時時刻刻想着復仇,為日後的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埋下了禍根(這個影響只能説匡章是躺槍);
垂沙之戰雖然只是初步打壓了楚國,但他引發的連鎖反應——秦楚交惡,楚國內亂起義卻最終將巔峯時期的楚國給拉下了神壇;
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則是給已經羽翼豐滿的秦國迎頭一擊,極大地遏制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勢頭。可以説,戰國中期齊國的霸業就是匡章奠定的。
學生排名看成績,名將排名看戰績。一場戰爭就好比一場考試,一個學生平時成績很好,一到大考試就發揮失常,那他無論如何也上不了名校,得不到榮譽。匡章平時成績並不突出(也是因為記載太少),但參加了四次大考,而且考試科目還都不一樣,全部優秀通過,這在整個戰國時期並不多見。除了戰國四大名將之外,樗裏疾、司馬錯、田忌、樂毅、田單、趙奢等將領也都戰功赫赫,他們的軍事才能也不一定比匡章差,但無奈歷史沒有給他們展現的機會,缺考的次數太多,科目成績只能是零分,總分依然不高。因此,匡章位列戰國第五大名將,實至名歸。
圖7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
這麼一位牛人,為何存在感極低,甚至可以説名不見經傳呢?主要是因為記載匡章的歷史文獻實在是少之又少,研究戰國曆史最重要的兩部文獻是《戰國策》和《史記》,《戰國策》中關於匡章的記載就兩條,《史記》更狠,直接就沒有給匡章列傳。還好匡章是孟子的學生,參加過很多先秦諸子的講學,跟着諸子刷了一部分存在感,否則極有可能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至於《史記》為何沒有為匡章列傳,由於史料的匱乏,具體原因已很難考證,但多少還是能猜出一點端倪的,司馬遷很有可能是因為匡章的“不孝”而故意避開他的。不過,關於匡章的“不孝”也頗具爭議。匡章的娘,由於得罪了匡章的爹,就被匡章他爹殺死並埋在馬棚下面,匡章不敢指責他爹,但心裏又氣不過,就選擇從此不見他爹。結果這個事搞得全齊國的人都知道了,全國人都説匡章不孝,唯獨孟子為他辯解。後來匡章的爹去世以後,匡章也不改葬其母,繼續埋在馬棚下。這一下好了,齊國人覺得他不僅對爹不孝,對娘也不孝。
圖8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其實,在桑丘之戰時,匡章曾經向齊威王説過自己不改葬母親的原因。他説自己父親死前並沒有允許他改葬母親,如果他改葬了就等於背棄了亡父的在天之靈,他陷入了兩難抉擇的境地。最終還是在桑丘之戰凱旋的時候,齊威王下令改葬了匡章的母親。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匡章實際上是典型的傳統愚孝文化和父權社會的受害者,應該被同情,但在司馬遷那個時代就只能被指責。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能夠青史留名的人寥寥無幾,因為大多數人根本無法改變歷史進程,但像匡章這樣對歷史進程影響巨大卻沒有留下多少痕跡的人確實不多見。他既是戰國第五大名將,同時又應該是戰國時期最低調、存在感最低(沒有之一)的名將。
文:博陵清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