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蘇東林院士:教師要培養敢為人先的人才 做國家最需要的事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經典

教師工作的核心是‘培養人’,要培養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擁有航空報國的情懷和能力,畢業後能投身實現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日前舉行的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立德樹人獎”獲獎教師首場師德宣講會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蘇東林談到。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的職業內涵如何理解?新時期的教書育人工作有哪些新要求?教師如何處理好與學生的關係?作為北航第四屆“立德樹人卓越獎”獲獎教師,蘇東林院士會後接受了人民網專訪。

蘇東林院士(左三)為學生授課中。(受訪者供圖)

“教師要以德樹人,應當做學生的典範”

自1987年成為一名教師,蘇東林在三尺講台教書育人已累計33個年頭,堅持一線教學崗位的同時,也為航空航天等領域培養了100多名電磁兼容專業的碩博研究生。

“作為教師,我們本身要積極陽光,要充滿正能量,要矢志不渝為國家發展獻出應有之力。”在談到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理解時,蘇東林認為,一名好老師首要的是愛國、敬業,要以德樹人,應當做學生的典範,傳達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科研團隊裏,蘇東林經常是每天來實驗室最早、走得最晚的一位。在學生的眼中,做起學問來的蘇老師又嚴謹又拼搏。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科學理念浸潤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因此,學生們紛紛“模仿”,始終督促自己養成熱愛科研、嚴謹自律的科研態度。

“我國後三十年的建設者,正是前三十年培

養起來的。”蘇東林表示,新時代教師要給學生傳授真正的本領、培養學生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而言,在產教融合、在科研成果和實際應用結合中,應該有志向探索科學真正的問題,提出更多原創性的思考。

“科研與教學是一個有機整體”

“無影無形”的電磁場領域,蘇東林已經奮鬥鑽研了數十年。她

帶領團隊開創了電磁兼容與電磁環境這一學科方向,並長期致力於系統級電磁兼容理論與方法、設計與評估、試驗系統研製等工作,破解了多項重大裝備的電磁兼容技術難關,被業界譽為

“電磁女偵探”。

潛心科研攻關之餘,蘇東林還承擔着本科生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教的是“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電磁場理論》。“這門課要用到很多知識,還要學很多物理學的理論。與此同時,電磁場最大的特點就是看不見摸不着,所以學起來有時候很難理解。”蘇東林説。

對於如何處理科研與教學工作的關係,蘇東林認為,科研與教學並不矛盾。在完成新的科研任務的過程中,會面臨新技術不斷進步帶來的新挑戰,這也讓授課老師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能把理念傳授給學生,讓更多的學生來從事這項研究,逐步將這個行業做大。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也能把他們的智慧貢獻出來,因此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想要做好科教融合,必須要把夯實的基礎和知識運用相結合起來。在上好課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起來,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蘇東林指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她經常鍛鍊學生要從自己的視角發現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時要積極與他人交流探討,去探究未知問題的真相。

“我們要着力培養敢為人先的人才,做國家最需要的事”

“作為北航的老師,我們進行的教育,是要培養學生成為解決國家重大瓶頸問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這種情況下去培養學生,首先是要學會自己去觀察現象,其次要有凝鍊出科學問題的能力。”蘇東林表示。

對於新時期需要培養怎樣的人,蘇東林表示,教師

要着力培養敢為人先的人才,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做國家最需要的事。“所謂‘

敢為人先’,就是

祖國需要,‘我’就敢衝敢上。

首先,他要有這個報效祖國的信仰和遠大志向;其次,他要有能力作出實質貢獻、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他能有這個作風去做精、做好自己的工作。”

“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在日常的教學、科研工作中,蘇東林始終跟學生強調這十六字方針。

她説,“我們中國科學家要努力夯實科研技術,踏踏實實深耕自己的領域。更重要的,是

有志於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做出貢獻、給出中國的解決方案,從而贏得世界科學家的尊重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