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發現全國最大糧倉遺址,號稱“天下第一倉”!
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税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據説,臨清的貢磚曾經建起了一座北京城。最近,被稱為“臨清公館街老頭”的劉英順研究發現,臨清曾經在明朝建有全國最大的糧倉,並且還發現了糧倉的遺蹟。
規模:糧倉佔臨清古城的四分之一
“臨清公館街老頭”劉英順是一位企業職工,可他痴迷臨清地方文化,説起臨清歷史文化,他可謂是一位專家。
劉英順説,古代的臨清城有磚城,磚城外還有土城。臨清磚城有四個城門,西門叫廣積門。這個城門之所以叫廣積門,就是因為緊挨着西城門的就是古代糧倉廣積倉。
“先有臨清倉,後有臨清城”,劉英順介紹説,元代開通會通河之後,一些手工藝商業街巷就在會通河兩岸慢慢形成了,這裏雖然當時還不能稱為城市,但應該算是繁華的集中地了。後來,在這裏建成了糧倉,再後來,這裏開始用青磚建造了城牆,將糧倉圍在了城裏。
據《明史》記載:“宣德中增造臨清倉,容三百萬石”。確切地説,磚城裏的臨清倉始建於宣德四年,當時全國的漕糧定額為400萬石,而臨清糧倉所存儲的糧食佔了四分之三。
據《臨清直隸州志》卷之三,倉庾370頁記載:“田賦所入起運者曰漕糧,存留備荒者曰常平,皆有倉廒,舊三倉,一曰廣積倉,俗稱大倉,在廣積門內西北隅”。
劉英順説,《明史》中説的臨清倉實際上由三個糧倉組成,分別是廣積倉、臨清倉和常盈倉。糧倉位於磚城西北角,佔據整個城市的四分之一。
地位:始建於明朝,時稱“天下第一倉”
臨清糧倉到底有多大規模?劉英順説,當時通過運河漕運的糧食有400萬石,臨清糧倉儲存的糧食佔了四分之三,也就是300萬石。
對於明代臨清糧倉,民國時期的《臨清縣誌》裏有這樣的記載:“磚城內倉廒有三,一曰廣積倉,俗稱大倉,在廣積門內;一曰常盈,俗稱小倉,廒二連,計百間;一曰臨清,廒八十一連,連十間,均附於大倉,西北隅儲谷二十萬石有奇。”
不僅有糧倉,還有專門管理機構。“户部督儲分司設於明永樂年間政府歲出主事一人督理倉務,倉二,曰廣積、曰臨清。歲額河南山東諸府米本折舊貯常百萬,又倉一曰常盈,額濟南諸府麥米五萬石有奇,為臨清衞任城衞奉旗軍孤老糧倉,舊屬州。景泰間,軍橫不可制,因改隸焉,三倉大使三人,副使二人。皇清因之,兼理鼓鑄,康熙四年,改隸府通判,八年歸併於榷税分司。宣德間1人,正統間5人,景泰間5人,天順間7人,成化間22人,弘治間19人,正德間16人,嘉靖以後90人,清順治間17人,康熙間1人後裁併。”由此,可以看出臨清倉在明清封建政府財政體系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事實上,明代為徵收貢糧,在京杭大運河沿線設立的四大倉儲轉運站。一是位於今江蘇淮安的豐濟倉;二是位於今江蘇徐州的廣運倉;三是位於今山東德州的德州倉;四是臨清的臨清倉。雖然有四大糧倉,但臨清倉規模最大,當時,位於臨清的臨清閘和會通閘啓閉時,一些漕運船隻就把糧食卸下,儲存在臨清倉。通過衞運河漕運過來的河南地區的糧食,通過會通河漕運來的江浙一代的糧食大都儲存在臨清糧倉,以備京城調用。這些糧食主要有穀類、大米和麥子。臨清糧倉明朝宣德至永樂年間,糧倉達到鼎盛,時稱“天下第一倉”。
變遷:兩次農民起義,糧倉被火燒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倫遂利用清水教讖言,組織教徒起義,王倫率領教徒,頭裹白巾,手持大刀、長槍,攻入壽張縣城,後攻破陽穀,又據堂邑。
乾隆帝派欽差大臣,特選健鋭、火器二營禁衞軍一千名,趕赴臨清。當年九月下旬,起義軍被包圍在臨清城裏。在臨清,雙方進行了殘酷的巷戰。最後,王倫見大勢已去,舉火自焚。
王倫是今陽穀縣人,因其主要戰役是在臨清城進行的,清政府利用火器攻打城池,致使臨清糧倉受損嚴重。
1851年,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攻打臨清磚城時,廣積倉再次遭到焚燒。臨清倉經過兩次農民起義,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劉英順介紹,緊鄰臨清糧倉東側,原來有一條只有500多米的南北走向街巷,這就是“户部街”。
這裏之所以叫户部街,就是因為户部督儲分司所在地而得名。户部督儲分司就是當時專門管理糧倉的政府機構,這也恰恰説明,臨清糧倉就在此地。
劉英順説,經過戰火之後,臨清糧倉逐漸消失,至民國時期,基本報廢,户部街上也只有寥寥幾户人家。曾經被稱為“天下第一倉”的臨清糧倉淹沒在歷史的煙雲中。
考證:大倉不是明清時代的臨清糧倉
劉英順説,現在的臨清人提及臨清糧倉,都知道大倉。但是,大倉卻不是明清時代的臨清糧倉。
始建於明代的臨清糧倉被戰火焚燬後,民國時期,又在原臨清糧倉的東南方向修建了兩座糧倉,分別是永豐倉和永備倉,這裏北臨清人稱作大倉。這兩座糧倉,圓形尖頂,因此緊挨着糧倉的一條300多米的街巷叫“圓倉街”。
圓倉街的糧倉並非漕運糧倉,而是民國21年(1932)縣長徐子尚建的永豐、永備二倉。據民國《臨清縣誌》記載:“在縣政府大門內前曰永備,後曰永豐,民國21年縣長徐子尚奉令績谷,偕邑紳張自清等籌款6萬元為倉儲基金,在軍事還款內撥支。並拆城牆磚築圓式倉二,購谷6千石實之”。
既然明代臨清糧倉不是人們常説的大倉,那臨清糧倉在哪裏呢?
“站在現在的濟美醬園門口,你就會有發現。”劉英順説,的確,從濟美醬園門口向裏看,就會發現這裏地勢高亢,大約高出街道一米多。劉英順介紹,現在的濟美醬園、臨清市交通局、汽車六隊、汽車五隊等所處的位置就是臨清糧倉的遺址。
來源:老臨清
【來源: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