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為何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唐服流雲天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自噶爾丹上台後,一直東征西討不見絲毫收斂,對此清廷一直抱以忍讓態度,但是一味的忍讓和賞賜並沒有安撫噶爾丹那顆從不安分的心,反而讓其有恃無恐,連大清的傳統盟友的不放過,等打到烏蘭布統後,距離京師只有七百餘里,雖然噶爾丹沒有進犯京師的意思,但如果騎兵強行軍的話,兩三天也就兵臨城下了,這的確威脅到了清廷的安全,一時間朝堂震動。
噶爾丹
如果這都能忍,那大清的聲譽將會跌落谷底,並且失去對大漠南北蒙古的控制,這是康熙帝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眼看大亂將至,清廷無奈之下只能出兵平叛。
噶爾丹也算是亂世梟雄,1644年大明甲申國變,多爾袞拎着小福臨入主中原,也是這一年噶爾丹繼承汗位,從這時起,這個社會不安定因素就一直積極地發揮着負面作用,主要體現方式就是想揍誰揍誰。
這個階段尚屬準部的實力提升期,短短几年時間,準部靠着不停掠奪實力愈發雄厚,但是對大清的貢奉,絲毫不敢怠慢,這是噶爾丹聰明的一面。
三藩之亂,一打八年,最終吳三桂登基過把癮就死掉了,陳圓圓帶着吳家碩果僅存的一脈避禍貴州,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陣仗,即便準部消息再閉塞也都知道了中原大亂,如何試探康熙帝的“心意”和底線呢?
噶爾丹靈機一動就暴揍了同屬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車臣汗,並且將繳獲的武器都進貢給大清,大清能缺這些東西麼,這是赤裸裸的試探加示威,摸底線來的,對此清廷予以斥責,但當時是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亂尚未平復,大清實在不想天高地遠的兩向作戰。
無論是戰略上還是費用上,條件都不允許,大清入主中原多年,但每年至少一半的財政收入全部給了吳三桂充當軍費,吳三桂還被授權可以自行制錢......此消彼長。
清廷很窮,李自成炮轟、火燒,搞得紫禁城只剩下武英殿,布木布泰也就是死後賜諡的孝莊文皇后,在皇城角落住了幾乎10年“臨建棚”才得以進駐宮殿,您想吧,連皇宮都沒錢修,即便最後修成了,和明朝時期的紫禁城比,相對建築來説也小了好幾號,算是微縮版宮殿。
大清精力上顧不上,財政方面又不允許,所以噶爾丹如魚得水。
最初是漠北喀爾喀諸部被噶爾丹揍得雞飛狗跳逃到了漠南,康熙希望息事寧人,噶爾丹一面假意逢迎一面積極備戰,最後的結果就是漠南蒙古連帶着漠北逃到漠南地區諸部一起被揍得雞飛狗跳,就在這時,準部也正式與駐守清兵接火,結果是清兵敗戰。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親征,自擔中路,最早與噶爾丹接火的是出古北口的左路軍福全,中午到傍晚,噶爾丹戰敗提出談判,沒想到藉機逃跑,康熙帝聞訊愁得不行,接到消息就知道福全上當了,不過在之後的烏蘭布統之戰中,噶爾丹還是以最終慘敗收場,元氣大傷只能在旮旯舔舐傷口。
五年之後,自覺積攢實力得差不多的噶爾丹繼續暴揍漠北喀爾喀蒙古諸部,康熙無奈再次親征,上任撫遠大將軍是愛新覺羅福全,此次則由費揚古繼任,得知康熙親征,噶爾丹當時就跑掉了,康熙帝命令費揚古挑選精兵窮追不捨。
昭莫多之戰爆發,待到兩軍相距不遠的時候,費揚古帶大軍就鑽了小樹林,只以數百騎兵誘敵深入,等到噶爾丹鑽了口袋,大炮、火槍騎射,噶爾丹的後備輜重和家屬團又被清兵衝擊,軍心大亂之下被揍得人仰馬翻逃之夭夭,只剩下噶爾丹的老婆阿奴喀屯彪悍異常,帶領眾人抗擊清軍,最終死於兩軍陣前,其子被俘。
經過兩次大戰的失敗,噶爾丹人氣盡失再也沒能有效收攏殘部,最終暴斃而亡,當然,所謂的暴斃方式有很多傳説,不過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噶爾丹身殞,大清撤兵,恢復了一段時間和平態勢。
當時康熙帝的階段性任務完成,順便收了喀爾喀蒙古算是意外收穫,他並沒有想屠城滅族,只是想收拾噶爾丹這個不聽話的禍頭,目的達成就大軍回撤了。
策妄阿拉布坦
噶爾丹接手的是哥哥僧格的汗位,但僧格是有兒子的,也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知道叔叔勢大,策妄阿拉布坦沒敢説啥,很自覺的聽從調遣,但是噶爾丹並不放心,存心害死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弟弟索諾木阿拉布坦,於是策妄阿拉布坦亡命天涯,但始終觀察着準部的局勢。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出征喀爾喀蒙古,策妄阿拉布坦趁機掏了噶爾丹老巢,噶爾丹停留科布多不是因為愛上了那個地方......而是被策妄阿拉布坦遏制在那片區域,最終噶爾丹身死,策妄阿拉布坦將其骨灰送去京師。
噶爾丹出征期間,策妄阿拉布坦就和康熙有過多次溝通,為噶爾丹最終敗亡做出貢獻,人呢,也貌似比較恭順,所以噶爾丹死後,原勢力版圖完全都被策妄阿拉布坦繼承下來。
五世某喇嘛死掉,可是死訊卻被第巴桑結嘉措隱瞞了下來,某喇嘛的權勢被桑結嘉措所壟斷,看出端倪的和碩特部拉薩汗殺了桑結嘉措,清廷扶立了六世某喇嘛,但是西藏王公統統不承認。
就在這時候,策妄阿拉布坦參與了進來,他晝伏夜出趕路,出其不意的幹掉了拉薩汗,實行區域統治,大清出兵也被大策凌敦多布擊敗。
再次出征的撫遠大將軍變成了胤禵,年羹堯負責後勤保障任務,胤禵就知道在帥帳裏吃喝玩樂花天酒地加貪污,不亦樂乎,最後如果不是嶽鍾琪違抗胤禵軍令,建議噶爾弼提前出擊,拿回西藏,估計胤禵回京能被康熙帝揍死,後來再次出發雖然順利,一度打到烏魯木齊,可恰在此時,康熙歸天了。
雍正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收了胤禵的兵權,雍正三年正式議和,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噶爾丹策零繼位。
噶爾丹策零
噶爾丹策零派特磊北京,請求去西藏禮佛,為亡父設供祈福,清廷擔心他犯了他爹的老毛病沒有同意,並要求把青海的羅卜藏丹津押解到京師,這一等就是一年左右,雍正帝的耐心被耗光,決定征討準部,而此時的羅卜藏丹津正在半路,押解隊伍一聽清廷出兵,就將其送到伊犁,並遣特磊上報表達自己承認錯誤,人在途中雲雲。
雍正帝想出了個不大精明點子,要打則打別給準部準備時間,要和則拉攏住短期內不會有二心,他提出的條件是“請封號”,所有屬下編入旗籍分佐領,那噶爾丹策零能幹麼,本着清兵西路軍直接就下了手,這條件根本無法接受。
戰爭的爆發到底是因為噶爾丹策零存心要分裂呢,還是雍正帝要直接控制噶爾丹呢?
我覺得兩種原因都有,雍正帝的手段不是最明智的,而噶爾丹策零的安穩也僅僅是一時老實而已,早晚會再生禍端,也就是説這場戰事無法避免,早晚而已。
另外,推測的再合理也要拿出實證,不能主觀臆測,把與沙俄的一切交流歸為叛逆行為。
雍正九年,兩軍在多地發生戰鬥,互有輸贏,但毫無疑問,清軍屬於“客場”作戰,後勤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還是很嚴重的。
大、小策凌敦多布用上詐降計,沒想到傅爾丹竟然還就信了,被人伏擊之後僅剩兩千人跑回科布多,損失兵力2萬餘人。
噶爾丹策零的野心充分被勝利激發,或者説他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於是走上了前輩們的老路,暴揍喀爾喀蒙古諸部,但遭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馳援的清兵最終與準部爆發顯光寺之戰,作戰頑強但家底忒薄的噶爾丹策零遭受重創,再次提出議和。
噶爾丹策零好歹算是主場,拍拍屁股就能回老家,清兵可不行,幾年下來國家財政被拖得不要不要的,雙方與雍正十二年的時候正式停戰談判,這一談就談到了乾隆四年......
事實證明,無論準部是否招災惹禍,清廷都不敢相信了,因為太沒信譽,乾隆帝也時刻盯着準部的一舉一動。
乾隆十年,準部爆發瘟疫,噶爾丹策零身死,準部陷入無休止的內戰,一打就是七年,最終雖然有了結果,但是整個準部分崩離析,人心打散了,資源打沒了,乾隆他來了。
乾隆二十年,乾隆帝“一意孤行”不顧全體大臣的反對,力排眾議直接發兵準部,淪為戰五渣的準部政權無力抗爭只能接受覆滅的命運。
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為何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
就像三位皇帝的定位一樣,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雍正帝。
康熙帝時代,雖然恨毒了噶爾丹,但是康熙帝並沒有把怒火發泄到準部這個大羣體上,事實上還對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沒想到換來的卻是背叛。
雍正帝時代,初期的“內亂”讓他自顧不暇,罷兵談和是雍正最明智的選擇,但等雍正帝騰出手來的時候,他的立意非常明確,準部要整體入編,融入成為大清的一部分,否則就只有戰鬥,態度雖明確,路線也沒錯,但是那個年代道路交通是個問題,客場作戰疲於奔命也是問題,後勤補給更是問題,國家消耗太大雍正也扛不住壓力,所以只能暫時休兵罷戰。
乾隆帝時期,雖然乾隆也明白,準部安穩的話,蒙古就不可能安穩,但是他一是充分吸取了經驗,沒有盲目開戰,二是始終靜觀其變尋找戰機,並沒有因為所謂的和平歲月而放棄對準部的征討,所以最終達成所願。
與準部的戰爭自開釁到收復共耗時70年,並不是康雍乾非要整死準部,而是二者的勢力版圖有重疊,陷入戰爭是難免的,準部做大做強就要擴張,大清為了盟友的安全,為了自己的安全就不讓準部擴張,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