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自439年滅北涼後,北魏統治了北方近百年。

其間,北魏保持了大約80多年的強盛,出現了太武帝、孝文帝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

不過,儘管北魏屢屢對南朝發起進攻,並多次取得大勝,但終北魏一世,始終未能平定南方。

在這場近百年的對峙中,南北雙方的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南朝,換了3個朝代。因此,北魏未能完成統一的原因,也應分階段來説。

北魏與劉宋的大戰

南北朝開局之初,南朝是佔據主動地位的。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就疆域而言,劉宋立國之初,不僅佔據淮河以南,還在青、徐、冀、豫、兗控制了大片經濟發達地區。而北魏儘管疆域遼闊,但境內各種矛盾尖鋭,統治不穩,且經連年戰亂,破壞尚未得到恢復。

就形勢而言,劉宋立國前,劉裕北伐,氣吞萬里如虎,尤其是曾以“卻月陣”重創北魏騎兵,表現出了很強的戰略進攻能力。而北魏的軍隊連年征戰,幾乎沒有休整,士卒疲憊,且背後還有強大的柔然威脅。

因此,劉宋立國後,就積極採取了大規模北伐。

450年,宋文帝北伐。

北魏充分發揮騎兵優勢,放宋軍大舉北進中原後,發起全線反攻,大敗宋軍。

隨即,北魏大舉反擊,連戰連捷,直抵長江北岸,但是,始終不能渡江。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其後,北魏數次攻伐劉宋。

雖然還是無法渡江,但是,到469年,北魏攻取了青、徐、冀、兗州及豫州淮西地區。

由於這些地區都是人口稠密、資源豐富、生產力發達的區域,因此,北魏由此奠定了“北強南弱”的格局。

北魏不能滅劉宋的原因

北魏與劉宋作戰,屢屢大勝,但是終究不能滅劉宋,並不意外。

劉宋立國之初,疆域尚廣,且劉裕當年的精兵猛將大多還在,戰鬥力極強。

儘管北魏大勝,但損失也非常慘重。到抵達長江北岸時,大軍損失近半,已經是強弩之末。加之淮河南北大片領地仍然為宋軍所掌握,後路有憂,只得退兵。

立國之初的北魏,漢化程度非常低,各族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

因此,北魏每次攻城,必然遭到最激烈的抵抗,而當北魏不攻城,長驅直入時,各城堅壁清野,使之野無所掠,補給困難。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以鮮卑騎兵為主。

在中原,騎兵所向無敵,但是,到了江淮水網縱橫之地,缺乏水軍,受制於人。

加之鮮卑騎兵不習慣南方的氣候,一攻到淮河以南,往往發生疾病,戰鬥力下絳。

其實,北魏遇到的這些問題,都是非常正常的。

就像後世的蒙元一樣,如果北方政權改革得當,是可以彌補、改善這些不足的。

歷史給了北魏近百年的時間,比給蒙古人的還要多。

那麼,北魏統治者是怎麼作的呢?

北魏伐齊

在與劉宋的角逐中,隨着攻取青徐冀兗及豫州淮西地區,“北強南弱”的格局已經鞏固,實力優勢不明顯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隨後,北魏開始着手解決第二個問題:正統。

“漢化”,是其確立正統,完成統一的基本條件。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因此,北魏開始學習漢人文化,並遷都到洛陽,試圖化身為名副其實的中原政權。

在3次徵齊的過程中,北魏做出了一些變化。

比如,在第三次伐齊時,北魏已經改變了遊牧民族的劣習,將所掠奪的人口悉數釋放,以收復人心。

同時,北魏為了獲取伐齊的大義名分,還將劉宋、南齊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流亡人物拿出來作大旗,以減輕抵抗。

不過,從結果上看,北魏對南齊的戰爭,收效是最少的。

這是因為:改革,都有一個“陣痛”期間。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北魏3次伐南齊,其中,第2、3次,都一度取得了非常有利的局面。

不過,由於剛遷到洛陽,北魏內部反對漢化派的動亂,都使北魏被迫半途而廢。

隨着改革渡過陣痛期,北魏終於迎來了實質性的機會。

錯失良機

504年,良機到來。

南梁的秦、梁二州行事帶着漢中投降北魏。

邢巒奉命而來,不僅平定了相關區域,還擴地“東西七百,南北千里”,甚至一舉控制了蜀中天險劍閣,直逼涪城。

漢中、劍閣即下,奪取益州,自然不在話下!

邢巒上表:再給我25000人,我就可以奪取蜀郡!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一旦四川平定,再在四川打造戰船,順流而下,南朝很難抵擋!

當時,北魏用兵,動輒數十萬!而且,當時南梁在東線並沒有發起大規模進攻,北魏完全有能力抽出兵來!

但是,朝廷拒絕了邢巒的請求,還把邢巒調走了!

這次錯失良機,使北魏失去了最佳的機遇!

永失機會

機會錯過了,就不再來了。

北魏連續攻戰,奪取了洛陽以南的南陽等地,一直打到了樊城。

當然,毫無懸念,缺乏水軍之利,北魏打不下樊城。

此後,不明智的鐘離之戰,使北魏永遠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鍾離之戰,北魏將其短板暴露到了極致。

先是幾十萬大軍,圍攻只有3000守軍的鐘離,打不下。

其後,由於在水網地帶難以施展,在韋睿等人的20萬大軍的攻擊下,魏軍“死者十餘萬,斬首依如之”。

這是一次致命打擊。

由於中原北魏軍隊元氣大傷,已經難以壓制留在北方,尚未漢化的六鎮軍隊。

17年後,六鎮起義爆發,北魏迅速走向衰亡。

尚未完成的改革

北魏之所以最終未能完成統一,主要是其改革尚未完成。

北魏“漢化”後,學習中原文化,任用漢族官吏,已經隱然有中原王朝的形態。

後世隋唐的許多制度,都是源自北魏。

如果論虛心學習漢文化,北魏統治者比後世的蒙元有過之而無不及。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可是,北魏的一塊心結,使其改革只能停在最危險的半空中。

北魏啓用了許多漢人人才,制定了很多有利於民族融合的政策,但是,在槍桿子的問題上,仍然走不動!

北魏軍的常備軍,自始至終,以鮮卑人為主體。

至於其他民族,只是臨時徵發,以防止其武裝起來。

北魏拒絕邢巒取蜀中的建議,當然不是其不知道魏晉平蜀滅吳的歷史,恐怕就是擔心軍隊結構的變化。

正因為如此,只依賴鮮卑人的北魏,始終不能組建有力水軍,始終不能克服其對南方環境的不適應。

除此之外,北魏儘管任用了各族將領,但指揮權,一直在拓跋氏將領手中。

所以,儘管北魏國力、軍力比早年強了,但由於拓跋氏將領才能不及其前輩,指揮能力又下降了···

最終,隨着鍾離之戰的重大損失,在北方尚未漢化的六鎮起義,終結了北魏的盛世。

如同歷史上任何一個佔據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一樣,北魏要想完成統一,需要在制度上、文化上、軍事上,都做好準備。

北魏的改革,使原本只是“胡人”的北朝變得適應了中原文化,在文化、制度上做好了統一的準備。

可是,在敏感的槍桿子問題上,北魏尚未得要領,遇到瓶頸。

因此,北魏的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終不能完成統一。

幸運的是,後世沿着北魏開拓的改革之路一直走下去了,北周改革,為北朝統一天下做好了準備,而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最終結束了漫長的分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94 字。

轉載請註明: 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為什麼近百年的時間沒南下進行大統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