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於天災的中國王朝,曾披靡世界,因為天災,被百姓掘了墓

大家好,我們的小楠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為了使自己的王朝長治久安,最好能傳至萬代,中國曆代政治家都一直在探究決定王朝興衰的因素。統治中國學術思想兩千年的儒家,認為只要實行仁政,達到上古時代的堯舜禹三代之治,便能實現政通人和,太平盛世。
可問題是,他們理想中的這種標準從來沒達到過。事實上,也根本達不到,甚至連三代之治都有可能是假的。靠着這樣的治國理論,怎麼能實現萬世太平,王朝永續呢?
權臣篡位、外戚專政、外敵入侵、軍閥割據、農民起義都會導致王朝的滅亡。從秦朝開始,封建王朝本身也在不斷地進化,政權結構越來越完善,從政權內部奪權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漸漸變成主要的威脅。
毀於天災的中國王朝,曾披靡世界,因為天災,被百姓掘了墓
農民起義貫穿着整個封建時代,農民們連生存下去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時,只好鋌而走險,殺官造反了。導致農民起義的因素也多種多樣,例如土地兼併、苛政峻法等等,而點燃烽火的導火索往往都是天災。
水災、旱災、地震都是中國常見的大型自然災害,即使是到了科技昌明的現代,這些災害仍然是威脅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最大因素。而旱災是其中對社會秩序破壞力最強的一種災害。
水災和地震都會阻隔道路,分割地理空間,使民眾難以聚集,至少無法形成大範圍的流民。旱災則正好相反,小河小湖都幹了,象華北這樣的大平原上,幾十、上百萬人的流動是件很容易的事。
比如去年夏天,我國華東地區一直少雨,江西上百座水庫乾涸,數十條江河斷流。這樣的災情放到古代,莊稼枯死、農民歉收,便很有可能引發農民起義。
旱災過後,往往會跟隨着蝗災,因為乾熱氣候對蝗蟲的繁殖特別有利。根據記載和一些老人的回憶。解放前,華北地區如果遭遇旱災,緊跟着就會有鋪天蓋地的蝗蟲大軍,把殘存的莊稼吃個精光。
毀於天災的中國王朝,曾披靡世界,因為天災,被百姓掘了墓
災情波及的範圍越廣,農民起義的規模就越大。這些流民組織的起義軍有時比蝗蟲更可怕,可以摧毀所經之處的一切東西,裹挾更多的農民加入自己的隊伍。
朝廷如果賑災措施不到位,各級官府和鄉紳見死不救,一點點的火星便可引燃沖天大火。漢末的黃巾軍、唐末的黃巢、明末的李自成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型農民起義。
這些農民起義不一定能直接改朝換代,但肯定會摧毀原有的統治秩序,削弱朝廷的權威和軍力,最後被野心家趁虛而入。所以,防範自然災害,避免農民起義是各個朝代最緊要的工作重心之一。
毀於天災的中國王朝,曾披靡世界,因為天災,被百姓掘了墓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氣候對歷史的影響很有可能超出了我們原來的認識。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氣候的變遷會影響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實力對比。
氣候變暖時,農耕區擴大,遊牧民族的地盤被壓縮,只能逃到更北的地區苟延殘喘。反過來時,遊牧民族則會南下,尋求更多的生存空間,與農耕民族產生激烈的碰撞。
有專家做過測算,平均温度下降1℃,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400毫米降水線便會向南推進上百公里,長城也無法阻止遊牧民族的南下。英明的君主可以延遲或減緩這個過程,但無法改變這個趨勢。
據分析,中國強盛的漢、唐等朝代都處在相對暖濕的氣候條件下,而北方遊牧民族的興盛時期,都較為寒冷。象明末時,正好東亞處於連續七十多年的小冰期,華北和遼東地區的糧食產量大減,給了滿清可趁之機。
看到這裏,有些讀者可能會有問題,古代沒有氣象局,連攝氏度的概念也沒有,現在的人怎麼會知道幾百上千年前的氣候呢?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解決,神奇的地球上保存着幾十億年來的大氣、生物等等各種地質條件的信息。
毀於天災的中國王朝,曾披靡世界,因為天災,被百姓掘了墓
那麼,這些信息保存在哪裏呢?在岩石裏面。岩石不會説話,但它是地球的忠實記錄者,氣候對土壤、礦物的影響,死亡的微生物都會在岩石中體現出來。科學家甚至已經能夠從礦物晶體的大小,來判斷地球磁場的變化。
目前,我們可以推斷南極曾有過温暖時期,這樣的推斷就是通過鑽取巖芯而得到的。美蘇等國在南極的鑽孔都達到2000多米,發現了距今1萬多年前的微生物,證明這裏曾經是適合生物成長的地區。
前些年,德國科學家從廣東的湖泊裏採集到一塊岩石,裏面藴藏着上千年的氣候信息。從岩石中分析出來的信息顯示,唐朝後期有過一段乾旱期,恰好與黃巢起義相對應。
毀於天災的中國王朝,曾披靡世界,因為天災,被百姓掘了墓
中國人是吃苦耐勞的,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人願意造反。連年的乾旱,糧價飛漲,農民變賣完土地,依舊養不活一家人,只得賣兒賣女。朝廷又受到藩鎮割據的限制,既沒有財力賑災,又無法組織農民自救。因此,黃巢所到之處,羣起響應,成為大唐王朝的掘墓人!曾披靡世界的大唐帝國走向滅亡!
氣候不光對中國的王朝興衰有影響,整個人類文明都逃不過這個定律。歐洲蠻族對古羅馬帝國的衝出,古瑪雅帝國的滅亡,還有很多神秘古國的消失,背後都有氣候條件惡化的因素。
最近有新聞,乾涸了數十年的羅布泊重新出現了水域,當地的生態得到很大的改善。漢朝時,羅布泊周邊曾經存在過一個樓蘭古國,是絲綢之路上必經的要點。隨着人口和往來商隊的增多,對這片綠洲的索取也越來越多,最終被沙漠所吞噬。
我們對環保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資源投入也成倍增加。沙漠已經慢慢變回綠地,羅布泊再現當年水草豐美的綠洲,應該也不是太遙遠的事情。
【參考資料:《農業考古》雜誌、《舊唐書》、《新唐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05 字。

轉載請註明: 毀於天災的中國王朝,曾披靡世界,因為天災,被百姓掘了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