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文科人才培養,不能為交叉而放棄文科思維本質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經典

新文科發展的討論如火如荼,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傳統文科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新需求為導向,促進文科教育的融合升級,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目前亟待探究。去年底,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如何在新的發展階段,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局這兩個大局下,做好文科人才培養,我認為應充分把握文科的特徵,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文科優勢學校的新文科人才培養

文科有“守正創新”的雙重任務,傳統文科優勢高校在守正方面做的好些,但創新方面有時候略顯不足。“守正創新”還意味着在“守正”,即保留傳統文科人才培養特色的同時,順應人才培養需求的改變,在學科結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不斷優化、改變,增強學生的學習和適應能力。

單單就文科的人才培養來説,文科的人才培養有自己非常好的傳統。比如,有些老教授不會早早地就確定具體教學內容,有些教授的授課甚至並沒有嚴格意義的“教案”,所有的授課都是教授自己胸有成竹,現場“調用”腦海裏的各類信息。學生聽課,也是沉浸在這樣的環境中,如痴如醉。文科生把這樣的聽課當成一種“薰陶”。

同時,文科的人才培養注重講史料,而史料本身往往浩如煙海,真正要做到學有所長,就必須閲讀大量資料,做大量的筆記。這樣讀、寫的能力也就自然訓練出來了。

但是時代在發展,而且社會發展的問題,從來不會限定在某個學科中。尤其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社會對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能力素養的要求與二三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即便是文科生,如果沒有數據思維,科學思維的基本能力,已經無法應對當下學科發展的新局面。

舉幾個例子,金融科技,涉及到金融學,法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方方面面。科技考古,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探究古代文明。“數字化”地理,“數字化”文明等新的名詞層出不窮。這意味着文科本身的邊界也已經發生的變化。而且,過去人文學科畢業生大多成為公務員或在文化單位、出版單位、教育教學單位工作,但是,時代發展至今,文科畢業生的去向,不僅僅是公務員或者教育文化單位,包括新媒體、融媒體等新興行業,以及一些互聯網行業等,也都吸引了大量的文科畢業生。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出現一種傾向,除了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崗位,或者是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文科類畢業生就業時再談專業對口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了。而往未來看,二三十年後,社會對於文科畢業生的能力素養的需求與現在相比,又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意味着傳統變化不大的文科人才培養的模式會有很大的變化。

張開雙臂,迎接這樣的挑戰,是大學的使命。對一些守正做得很好的教授,我們需要他們持之以恆地堅持鑽研冷門絕學,以師傅帶徒弟的相對傳統方式,培養傑出的人才。而對那些願意跨出一步,願意以跨學科思維培養學生的教授和學校,我們也要熱情地鼓勵。

對於傳統文科優勢的學校來説,更需要在守正的同時,通過課程體系的重組,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而通專融合的培養體系可能是未來文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改革方向,通過新的培養體系,增加文科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新文科人才培養仍然要特別注意文科的思維培養

雖然發展新文科的倡導之下,社會對於文科生的素養需求更多地融入了科學技術素養,但是對大學來説,在培養文科人才時,仍然必須尊重並保持文科的思維培養的自身規律。

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中,新文科地位特殊的原因是其思維培養與其它三新顯著不同之處。

文科特別強調“發散性思維”,而其它三新主要可歸為“收斂性思維”培養。學界普遍認為,發散性思維是原創性的重要來源。我認為新文科也必須保持文科的發散性思維特徵,不能因為強調學科交叉而丟失了文科培養的本質。

所謂收斂性思維,是強調的要從大量信息中,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然後回答為什麼是這樣的,應該怎麼樣。收斂性思維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思維方式。

以新工科為例,工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有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強調複雜工程,就是因為要考慮的要素很多,要理解各要素相互之間的關係和作用規律,給出最佳的解決方案。醫科同樣如此,醫生們眼中看到的是病人的一些症狀,要從這些症狀和檢測結果,分析判斷可能的病因,再進一步進行檢測,最終確定病因並給出治療方案。而

發散性思維,是在毫無限制的情形下,自由想象,形成的新的、美的創作作品。真正的原創,都是“無中生有”的,是沒有可借鑑,可參考的。一個直觀的例子是,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今天,可以讓人工智能分析整部《紅樓夢》,但至少目前人工智能在白紙上還寫不出一部《紅樓夢》。

人才培養一校一策,但仍有一些共同遵循

新文科之下的人才培養,我認為需要一校一策,必須審慎對待文科人才培養的標準化。因為文科人才培養,傳統上就沒有固化的標準培養流程,課程體系中,前後課程的邏輯關係、遞進關係也不如理工科那麼清晰。即便同一所學校,不同老師上同一門課,其內容、方法也會很不一樣。標準化的培養是文科的大忌,現代信息技術、新教學模式和手段用於文科生培養,也要個案分析。應鼓勵各種嘗試,而少比較哪些是落後的,哪些是先進的。

當然,即便一校一策,文科人才培養仍然有一些共性的特點可以遵循。

首先,要特別注重國際視野下的文科人才培養。文科人才培養,尤其是人文學科的人才培養,比較容易忽視學生的國際視野。在民族復興的大局下,文科生的國際視野需要大大提升。即便是以講授中華傳統文化為主的文科專業,也應該特別重視中外比較,讓學生有全面的人文知識,有跨文化的理解力,才能在走向舞台中央的時候,真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其次,要解決一直以來的文科人才培養中,實踐能力缺失的短板。

傳統認為工科需要實踐,但事實上,文科生比理工科的學生更需要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文科生的社會實踐需要大幅度增加數量和加大重視程度。服務學習、田野調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等等,這些新的教學模式方法的改革,對培養新文科人才都至關重要。

第三,交叉融合是新文科的重要改革方向。

社會不是因為學科的分類而存在的。社會問題天然是學科交融的問題。為未來培養文科人才,交叉融合尤為關鍵。人文與社會、文理、文科與技術科學的交叉融合,會催生一系列新的產業。適應新的人才素養的需求,就必須在交叉融合方向佈局新文科專業。

第四,要特別注意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因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國經濟、中國社會、中國政治等等,在過去40年深刻影響了全球文明進程,必須深度融合學科建設成果轉變為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形成一系列新的教材,新的課程。

對於傳統理工類高校的新文科建設來説,還要注意聯合培養和學校整體佈局。要明確,新文科,培養的還是文科的學生。

我認為,理工與文科的交叉,有兩條走向:一是讓理工的學生有人文素養,培養的是新理工人才。二是讓文科的學生有現代科學技術的素養,培養的是新文科的人才。兩者的重要區別在於專業核心課程的種類。要特別注意,新工科可以從工科基礎弱的學科中產生,因為新工科特別注重理科(數學物理等)的基礎知識能力。但新文科,基本無法從純理工的學科中產生。因此,傳統理工類高校的新文科建設,應重視與文科強的高校的聯合培養,或在學校學科佈局的大背景下開展。

新文科的人才培養,需要一校一策,但是一校一策的核心是不要給出非常具體的標準,只要給出一些宏觀的大的原則即可,要相信高校,會以服務國家戰略的思想為引領,為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盡心培養人才。

作者:徐雷(復旦大學副校長)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