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司馬皇族的奇葩兄弟,一生都在爭權奪利,卻為東晉帶來安穩政局!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淝水之戰後,東晉帝國的豪門士族開始衰弱,這主要是由三股力量共同發力造成的。
第一股力量是皇族,代表人物是司馬道子;
第二股力量是寒人,代表人物是劉牢之;
第三股力量是地方豪強,後期代表人物是桓玄。
面對這三股力量的節節進逼,謝安只得一退再退,最終不但沒能保住自己的執政地位,就連家族的權勢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謝安之所以會失勢,固然有他不能團結其他豪門士族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皇族、寒人和地方豪強的先後崛起,使得豪門士族的實力開始衰弱。
謝安退出政治舞台之後,司馬道子和孝武帝司馬曜開始全面崛起。
九月,詔司徒、琅邪王道子錄尚書六條事。——《晉書》·卷九·帝紀第九
但這只是豪門士族實力開始衰弱的起點,卻遠沒有達到將被淘汰的地步。無論是司馬道子還是孝武帝司馬曜,他們的主要親信都是豪門士族的代表人物。
皇族想要維持自己的權力基礎,就必須取得豪門士族的支持。而逐漸失勢的豪門士族想要維持家門旺盛,也必須積極向皇族靠攏。
司馬道子兄弟之爭,具體就表現在太原王氏(王坦之、王藴一系)和琅琊王氏(王導一系)的爭鬥上。由於沒有面對面硬剛,所以司馬道子兄弟之間的關係一直還算不錯,這種爭鬥也顯得很温和。
很多人説起這段歷史的時候,總説王國寶之所以能擁有巨大的權勢,主要是因為他獲得了司馬道子的信任和重用;王恭、王珣之所以能擁有巨大的權勢,主是因為他們獲得了孝武帝司馬曜的信任和重用。
但在我看來,這段話反過來説也同樣可以成立:司馬道子之所以能擁有巨大的權勢,主要是因為他獲得了以太原王氏(王國寶)為代表的力量支持;孝武帝司馬曜之所以能控制司馬道子,主要是因為他得到了太原王氏(王恭)和琅琊王氏(王珣)的支持。
雖然東晉帝國的豪門士族影響力已經開始衰退,但東晉帝國還是以豪門士族為主的,無論是孝武帝司馬曜還是司馬道子,他們都無法擺脱豪門士族的制約。
所以無論是孝武帝司馬曜還是司馬道子,都不打算把這種爭鬥擴大化,因為這不是什麼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只是為了多瓜分點權力資源而已。誰都不可能獨霸帝國,也都不可能一家獨大。
這簡直就是一種諷刺,無論是晉元帝司馬睿還是晉明帝司馬紹,都是極有抱負和理想的君主。只因生不逢時,根本無法擺脱被豪門士族控制的命運。
到了孝武帝司馬曜時期,他已經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了;他的弟弟司馬道子也是貨真價實的執政官;而豪門士族的實力雖然衰退,卻也依然是東晉帝國的主要軍政長官。
此時的東晉朝堂上:皇族出了孝武帝司馬曜和司馬道子;王坦之一系出了王寶國、王忱和王緒;王導一系出了王珣;謝安一系出了謝琰;王藴一系出了王恭;殷浩一系出了殷仲堪;庾氏家族出了庾楷;桓氏家族出了桓玄;甚至寒族成員都能擁有一個重要席位,代表人物是劉牢之。
如果這種狀態能夠長期保持,東晉帝國就有可能在皇族和士族的聯合執政中,逐漸步入穩定和成熟。在這一時期,東晉帝國的統治基礎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寬廣。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拉幫結派搞內鬥總是不好的。可只要看看孝武帝司馬曜時期的東晉朝堂,卻能顛覆我們的這種固有印象。
豪門士族一家獨大的時候,不是王敦造反就是蘇峻叛亂,不是庾亮鬧事就是桓温篡位。再看看孝武帝司馬曜執政時期,哪有這種破事呢?
很多人認為:孝武帝司馬曜無能,派殷仲堪出任荊州刺史,他在荊州卻要受制於桓玄和楊銓期;派王恭去京口地區任職,他在京口地區卻要受制於劉牢之。這種不成功的人事任命,使得孝武帝司馬曜的集權工作失敗。
十一月癸酉,以黃門郎殷仲堪為都督荊益梁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晉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到底是孝武帝司馬曜集權失敗,還是他根本就不打算集權呢?我個人傾向於後者。如果殷仲堪到了荊州就能把桓玄和楊銓期收拾得五體投地,如果王恭到了京口地區就能把劉牢之整治得俯首帖耳,那才是司馬曜的失敗呢。
因為這樣一來,孝武帝司馬曜到底是培養心腹呢,還是培養桓温呢?如果桓温當初入荊州的時候,也能被庾氏牢牢地制約住,怎麼會發生後來的那麼多事呢?
如果殷仲堪和王恭獲得了這麼大的權力,誰敢保證他們會乖乖地聽命呢?
孝武帝司馬曜派殷仲堪和王恭去地方任職,只是讓他們代表中央政府去管理地方,而不是讓他們去當土皇帝。所以殷仲堪和王恭不能獨霸當地,本身就體現了孝武帝司馬曜的控制力。
殷仲堪和王恭後來都起兵造反了,這也恰恰證明孝武帝司馬曜做到了“防範於未然”。殷仲堪和王恭之所以會失敗,完全是因為他們的實力不足。如果讓他們獲得了荊州和京口地區的大部分軍政資源,他們豈不是更要無法無天了?
殷仲堪和王恭可以制衡桓玄和劉牢之,是因為他們獲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而當他們決定公然挑戰中央政府之後,自然也無力應對桓玄和劉牢之的進攻了。
孝武帝司馬曜為什麼不打算集權呢?或許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可以實現中央集權的,但當時的時局並不由他一個人説了算。
這種權力分散的玩法應該是各大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雖然使得權力分散,卻也加強了東晉帝國的統治力。在沒有外力作用的前提下,這才是長治久安的好格局。
可惜的是:這種穩定註定是無法長久的。因為只要其中的一環出現問題,立刻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就像之前的東晉帝國一樣,在各種內訌和爭鬥的平衡之中渡過。
隨着孝武帝司馬曜的死亡,東晉帝國的朝堂又要開始重新洗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