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元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環顧四野,清王朝竟然沒有一支軍隊能與之抗衡,曾經問鼎中原依仗的八旗軍長期養尊處優,地方綠營兵紀律鬆弛,根本沒有戰鬥力。
清政府不得已之下,開始允許地方招募鄉勇,興辦團練,曾國藩創辦的湘軍趁勢崛起,一路高歌,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部隊。
那麼,湘軍為什麼這麼牛氣呢?
曾國藩是立志要成為聖人的,有着“為萬世開太平”,建立不世之功的理想。
但他是一介儒生,此前根本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更別説白手起家創建一支軍隊了,所以,他在創立湘軍時可謂殫精竭慮、用心良苦。
設計湘軍團隊,曾國藩是經過一番“反思”的,這個“反思”就是字面意思——反向思考,他首先想的是,“為什麼綠營兵沒有戰鬥力”。
第一,清代軍隊施行“低餉制”。
這與文官的“薄俸制”一樣,都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財政制度。
從皇帝的視角看,低餉薄俸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財政經費,是件好事兒,但這是典型的佔小便宜吃大虧。
綠營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銀不到二兩,按今天的幣值連一千塊錢都不到,而且那時婦女沒有工作,這些錢要養活一家子。
這就導致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職業,一邊當兵,一邊種地、殺豬、修腳、開茶館……甚至軍隊訓練的時候僱人頂替自己。
士兵做小買賣,軍官們則玩兒大的。軍官普遍動用軍事裝備經商賺錢,將戰船租給商人販運大米,把軍事用地租給地方作經營用地,甚至用軍艦為走私鴉片保駕護航,以此收受賄賂。
這是因為軍官的工資也不高,比如綠營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兼政委,官居從一品,每年的法定收入才八十一兩,雖然還有八百八十兩養廉銀,加到一起,也不足千兩,根本不能滿足他們日常生活和官場應酬的需要。
第二,兵為國有的軍事集權。
清代皇帝入主中原,奪了漢人江山,推己及人,生怕漢人將官擁兵自重,所以十分重視兵為國有,而不是兵為將有。
每逢戰爭,東抽一百,西撥五十,臨時組成軍隊。這樣的好處是,將軍和士兵之間互相不熟悉,沒有私人感情,甚至語言都不通,大家都只聽皇帝的。
但壞處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甚至兵不識兵,將不識將,彼此都非常生疏,如同路人,“勝則相忌,敗不相救”。
所以曾國藩説,這樣的軍隊,即使“諸葛復起”,就是諸葛亮活過來,也是打不了勝仗的。
第三,綠營兵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兵源不好。
中國古代有句俗話,“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當兵的大部分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或者遊手好閒之人。
這些人“無事則坐領工食,有事則聞風潰散;一有徵戰,見賊則退,擾民則勇往。”貪生怕死,欺弱怕硬,毫無紀律可言,甚至為禍鄉里,比叛軍更可怕。
曾國藩以及當時的有識之士,都十分清楚正規軍的弊病所在,所以創建湘軍時就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實行厚餉制原則。
湘軍士兵每月四兩到六兩白銀,是正規軍的三倍左右,也比農民務農收入多三四倍。
高工資解決了士兵的後顧之憂,使之能夠專心訓練,這就為湘軍形成戰鬥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湘軍軍官,曾國藩更是採用高薪養廉的政策。湘軍中級軍官,每月純收入可達一百五十兩,是正規軍同級軍官的三到六倍。高級軍官收入更高。
因為工資高,所以應者雲集,“募千人則萬人應之,募萬人則數萬人應之”。
第二個特點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
曾國藩挑選他認識和欣賞的人做營官,營官再去挑選自己信得過的人當統領,這樣一層層下去,直到普通士兵。
曾國藩也是基於一種最為樸素的認識: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湘軍的“湘”字也是由此而來,他最初訓練的軍隊,軍官和士兵幾乎全是湘鄉縣人。
這樣一來,上下級之間都知根知底,而且有選用提拔之恩。本來是公家發給的軍餉,但是經過招收自己的軍官發到手裏,感覺就像是這個軍官發給自己的。
這就解決了綠營兵“勝則相忌,敗不相救”的問題,形成了曾國藩所説的“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的“死黨”。
第三個特點是選人原則的不同。曾國藩選人,叫“選士人領山農”。
“選士人”,就是軍官要用沒有打仗經驗的讀書人,而不用那些有經驗的綠營軍官。
因為曾國藩一貫認為,人的精神力量遠大於身體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雖然有一時之勇,但是沒有堅定不移的信仰。
曾國藩要建立的就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部隊。在可以考證的湘軍179名將領中,書生出身的達104名。
“領山農”,就是招收的兵卒“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土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
曾國藩招兵有一個原則,絕對不收當過兵的人,不收退伍軍人,以免把不良習氣帶到湘軍中來。主要收的是純樸的農民,而且是山農。
中國有句古話,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僻之民多獷悍,水鄉之民多浮滑。”所以,湘軍士兵都很樸素,一個個能吃苦,只講實際,不講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此外,湘軍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重視政治教育。
湘軍的對手太平軍是一支有宗教信仰的軍隊,雖然戰事倥傯,但他們堅持每天早晚敬拜上帝,每七天舉行一次計集體禮拜,還定期將軍隊召集一起訓話,非常重視思想政治工作。
有信仰才有戰鬥力,雖然當時並沒有這樣的觀念,但這與曾國藩重視精神力量十分相似。在湘軍之前,中國的正規軍是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説的。
曾國藩把軍隊的訓練,分成了“訓”和“練”兩部分。“訓”是“訓話”,也就是政治教育;“練”才是練習軍事技術。
他每逢三日、八日,就要把軍隊召集到操場上,用“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岳飛精神激勵將士,教育他們忠君愛國,嚴明軍紀,不得擾民。
這有點像我們今天“政治建軍”思想的早期雛形,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威力在今天是得到了充分證明的。
以上種種,造就了湘軍在當時無可替代的主力軍地位,也只有這樣一隻軍隊能與太平軍相對抗。
曾國藩苦心經營了一整年的湘軍,一出山就顯示出非凡的戰鬥力,不僅武器裝備先進,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更重要的是思想覺悟高,凝聚力強,紀律嚴明,而這些都得益於曾國藩高明的建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