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就拿家裏孩子們的玩具來説。如果説一個孩子的玩具開一家玩具店有些誇張,兩三個孩子的玩具開玩具店的話就是綽綽有餘了。
可即便如此,多家長還是經常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
小林準備去看望朋友,並給她的孩子帶一個玩具禮物。在商場選玩具時,突然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在大哭,原來是想要一個大型的遙控汽車,一邊哭一邊説:“同學媽媽就給他買的這種汽車,我也想要一個一模一樣的!”
剛開始孩子媽媽耐心的哄着,想盡一切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孩子似乎哭的更厲害了,甚至在地上一邊打起滾來。這時,媽媽突然發飆:“我沒有賺到錢,拿什麼給你買?!”
孩子頓時被媽媽咆哮聲嚇呆了,愣在那裏半天緩不過神來,茫然的看着一旁的爸爸。因為媽媽的這一句話,也許在孩子幼小心靈中,爸爸的“大山”形象會瞬間崩塌:賺錢養家的事情不是爸爸做的嗎?為什麼要媽媽賺錢才能買玩具?
一、家長不可以把孩子的攀比與大人的攀比混為一談。
大人的攀比大多是因為虛榮心的作祟,而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正是因為這份天真,才會把最本質的一面展現給親人。
在孩子看來,世界是美好的,身邊對自己友好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朋友,想要的東西也會直言不諱的講出來。孩子的這種所謂攀比,更多意義上只是想擁有這個東西而已。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扭轉自己的思想,正確面對這所謂的攀比。
二、面對孩子的攀比,要弄清楚原因。
小時候,每次看到別人有的東西,自己也想要時,父母都會這樣回答:“為什麼不跟別人比學習呢?你和班級裏考的100分的同學交的一樣的學費,為什麼不考100分呢?”估計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在以前那個為温飽問題而奔波的時代家長們這樣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不同了,生活條件都慢慢好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原因,根據情況來判定能不能滿足孩子。
三、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
如果想要的東西是孩子切實需要的,並且在自己能力承受範圍之內,可考慮滿足孩子。但要跟孩子説清楚是因為需要才買的,並不是因為別人有就必須買。
當孩子意願堅決時,家長耐心的引導孩子,比如可以先與孩子溝通,詢問孩子喜歡這個玩具的真實原因,別人喜歡的東西自己不一定會真正喜歡,還可以給孩子提建議買一個他喜歡的便宜一些的玩具。這樣的話,既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不至於耗費太大的財力。
除此之外,家長特別注意一個很容易犯的錯誤,那就是以自己的情緒來面對孩子的各種攀比需求。比如:心情好時,孩子要什麼東西給什麼東西,心情不好時孩子説句話都可能會被罵一頓。
這樣情緒化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不僅會誤導孩子形成看眼色的習慣,更容易扭曲孩子健全人格的塑成。所以家長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遇到問題和煩惱,每天回家前一定要放空心情,切莫把在情緒帶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