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慈禧太后在臨死前説了一句話竟震驚了整個大清朝!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經典

慈禧是“老妖婆”,還是“不同尋常的太后”;是地地道道的賣國賊,還是多讓大清王朝多延口殘喘30年之久的救世主……正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回眸最後一天的慈禧,如今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1908年,11月15日。凌晨時分。慈禧像往常一樣,起牀,即所謂“請駕”。昨日,也就是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終日忙碌於料理光緒帝的後事,沒能多加休息,很晚才休息。
不知為何,慈禧太后的氣色非但未有損,反而越發的好了。起牀後,便到了梳洗時間。宮門外,專門伺候的太監早已靜候多時,譬如,專管梳頭的太監。因為慈禧太后特別注重養護,故每日用於梳妝枱上面的時間很長。梳洗完畢後,一太監喊道:“打簾子。”專門此事的太監便連忙打開簾子。
與此同時,在場的所有太監皆聞聲跪拜,齊呼“老祖宗吉祥”。其後,用豐盛的早餐。早上六時。慈禧開始召見軍機大臣,共與皇后(按:即光緒帝之妻,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日後的隆裕太后)、監國攝政王載灃等人洽談多時,後以新國君的名義下詔書,尊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又尊皇后為太后。
正午午時。起初吃午飯時,慈禧還好好地,可吃着吃着,便開始頭暈目眩,且這一狀況持續了較久。人將逝世時,當事人多瞭然,便曉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故立即召開緊急會議,並敲定太后管重要之事,監國攝政王裁定。
發完上諭後,慈禧病情越發加劇,便命令軍機大臣起草遺詔。軍機大臣將起草的遺詔呈上後,慈禧閲後,改了幾處,譬如“不得不再行訓政”與“回念五十年來”云云。
説罷,她又對身邊人説道:“我畢生垂簾聽政數次,不瞭解的人認為我是貪婪權力,實際上是迫於時勢不得不做出此決定。”此時的慈禧還如素日一般,頭腦清晰,神志清醒,旁人觀之為和藹可親。沒過多久,她便開始逐漸昏沉起來。後倏忽,眼睛又開始炯炯有神,可這一情形未能維持多久,可見這是迴光返照。

慈禧是大清王朝多延口殘喘30年之久的救世主
慈禧對這個自己執掌大權好久好久的大清王朝扔出最後一句話:“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自我以後,任何女子不得干預國事,必須好好維護本朝家法,尤其是嚴防太監專權!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為鑑)!”
下午五時。慈禧張着嘴,面南逝世。對於慈禧,我不會玩邯鄲學步,搞所謂蓋棺定論,只是簡單地説一説自己的一些看法與感受罷了。作為統治者,都不願看到自己被外人欺負,內政被幹涉,領土被佔領,信譽被喪失,慈禧太后自然跳出這些昔日定律。
慈禧老練,迷信,也懂得學習西方,也愛民,且絕不能容忍任何與自己相悖的分子存於眼簾之前,誰數落自己專政,要奪自己的權,就跟誰急。慈禧日後推行的所謂新政,與康有為、梁啓超所推崇的戊戌變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作為當事人,慈禧不承認罷了。諂媚外國,苟且偷生,割讓領土,這是“千古罵名”,這也是釘在恥辱柱上的雪恥。
在筆者看來,慈禧是個女強人,本來應是一枝花,卻被推上了砧板,變成了一棵世人皆視為“救命稻草”的所謂稻草。過去的都將過去,歷史最大的價值不是忽悠與愚弄,而是讓我們如今這些晚輩,再讀時,再曉時,懂得一些道理,讓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活得更好,更幸福,才是最大的價值。

中日甲午海戰失敗後,她又竭力扼殺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戊戌維新運動。1898年幽禁光緒帝,殺害了譚嗣同等六人。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與帝逃往西安,下令屠殺義和團,並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6年又宣佈預備立憲。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死。她命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次日,慈禧病死,年七十四,葬於河北遵化定東陵。

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蓋着金黃色柩布的靈柩被緩緩地抬過了北京灰色的土丘,一名名叫亨利·博雷爾的荷蘭人目擊了慈禧太后葬禮的整個過程。據亨利·博雷爾説,當時清朝外務部的官員們在北京東直門外的一個小土丘上,搭建了一個帶頂棚的看台,專門提供給各國公使館所介紹的在京外國人。
下面小編就帶大家通過一些珍貴的老照片看看慈禧太后出殯的現場。
在東直門內附近,清廷修建了一個單獨的亭子,是為各國外交官、尊貴的商業權貴,以及報界記者們所搭建的,為的是可以讓他們很方便地觀看到。 自1898年到北京,一個叫埃蒙德·巴恪思的英國爵士長期生活在中國,他曾是京師大學堂的教授,英國駐華外交官,1944年死在中國,身後留下一本驚世駭俗的英文回憶錄手稿,在塵封68年後,中譯本首度在香港出版。 巴恪思在書前誓言記錄的絕對是事實。他自述與慈禧太后自1902年開始交往,直到1908年慈禧駕崩前夕他們還有接觸。

他與慈禧“穢亂清宮”的細節敍述觸目驚心,當時慈禧已是七十老嫗,卻性慾旺盛,他要靠春藥才能滿足其需要,多次細緻入微的性生活細節描述,明代小説《金瓶梅》的場景也不過如此。

恭親王溥偉,慶親王及他的兒子載倫、載振,差一點取代了光緒帝的“大阿哥”溥儁,貝子溥倫,肅親王的次子,大學士榮慶,將軍張勳、薑桂題……在他筆下都是同性戀,慈禧太后甚至要微服密訪他們常去的浴室,親眼看他們淫亂。
慈禧讓太監、宮女稱呼他為洋侯,給了他很高的待遇,而他利用慈禧的寵愛,遊走於王公大臣和男寵之間。在大量不堪入目的性描寫間歇,他也記錄了慈禧與他的一些閒聊。
1903年的一天,慈禧問起他是否讀過她最近的詔令,把革命者沈藎在宮外鞭笞而死。“今年是我的幸運之年,如果沒有日俄戰爭,我會下令為我明年十月的七十大壽舉辦慶典。
處死沈藎,我也非常猶豫。然而他是第二個康有為,我別無選擇。你們外國人認為我殘暴,卻對他的挑釁一無所知,我不得已才對他極端處置。”這一記錄為沈藎之死提供了新的材料。

當沈藎慘死後,西方人聞之膽寒,《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把慈禧叫做“那個該殺的兇惡老婦人”。

巴恪思記錄,慈禧死前不久與他説過:“我不信任袁世凱,此人雖能幹,卻不擇手段。”“或許我該起用張勳,我喚他是我的‘巴狗兒。”他説,辛亥年袁世凱重返朝廷,要他修改《太后統治下的中國》,為袁評功擺好,他每年可得到3500英鎊直到他死。
雖然巴恪思的回憶錄因缺乏其他有力的旁證,只是一家之言,但不可忽略,這位英國人提供了觀察晚清宮廷和上流社會日常生活的新視角。他的視角主要是性,特別是那些掌握着生殺予奪大權的權貴們的性癖好,他們在怪異的性生活中尋求刺激,樂在其中,壓根沒想到這個朝代正在隕落,榮華正在逝去。
性的背後是政治,性和政治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如果説,他記錄的性事不無誇張和荒誕,晚清宮牆內外的驕奢淫逸、殘暴、迷信則毋庸置疑。二十年後,當軍閥孫殿英掘開慈禧的墓穴,打開棺木,那乾癟醜陋的屍身裸露在七月毒辣的陽光下,他禁不住嘆息説:“即便是不朽的漢尼拔或愷撒,最終也是塵歸塵,土歸土。

李連英未進宮前耳聞過不少勾欄院的事,而且還親眼見過些煙花女子。他深知女人裏邊最會打扮的應該推她們為尊,因為這些女子打扮得迷人一些是職業需要,有哪個男人不喜歡花枝招展的女人而獨獨青睞蓬頭垢面的婦人,那他必是傻瓜無疑。況且這兩天李連英走東家串西家也把必要的情況摸了個八八九九。
其後的十多天內,每天日上三竿時,正當“清吟小蓮”的姑娘們梳妝打扮之際,“生髮油,宮粉胭脂啊!”的悠揚叫聲便會傳入她們的耳鼓,進而打動她們的心絃,只聞得一陣香風,只聽得一片珠落玉盤的“格格”嬌笑,只覺得眼前一花,一個個濃裝麗服,粉面桃腮的姑娘移動金蓮,婷婷娜娜而來,如風擺楊柳雨打芭蕉,再看那髮式,有的如喜鵲登枝,有的如孔雀開屏,有的如天上雲霞,有的如水中波影。
李連英一邊暗暗讚歎姑娘們麗質天生,更擅打扮,一邊細細觀察揣摸那些髮式,一一記在心裏。時間不長,他和這些倚門賣笑的姑娘們混得廝熟,有時竟得以登堂入室去賣,這也給了他不少方便,讓他隔着“水晶簾”細細地看姑娘們梳理青絲、盤縷髮髻的技法,如此這般一來,到離約定期限還有七八天光景時,京城內妓院裏的各種梳頭樣式差不多都讓他看了個遍,學了個遍。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苦練,李連英終於熟練地掌握了大約30種新發式的梳理方法。
第二天一大早,躊躇滿志的李連英忐忑不安地跪倒在慈禧太后的身後,從前面的大鏡子裏,仔細端詳了一番慈禧太后的臉型,憑着前一陣子摸索出的經驗,大膽地做起了一種新的髮式。
李連英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快就被慈禧太后提升為梳頭房首領兼敬事房首領,御前近侍。李連英自此也躋身於慈禧太后面前的紅人之列。他還通過自己的努力,免去了梳頭太監的“杖刑”和“板刑”。以至當他休息時,那些太監們寧願自掏腰包賄賂他,只求他不要休息,仍負責侍候西太后。此時的李連英已經感覺到,他飛黃騰達的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
慈禧真正長相被曝光竟然是這樣!簡直是沒誰了
慈禧一生先後經歷了五位皇帝,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在影視劇中,慈禧不通人性,昏庸無能長相美到讓人嫉妒,真的是這樣嗎?近日,慈禧真實模樣被御用畫師曝光了,這長相真是絕了。
慈禧16歲時入宮,26歲成為太后,在宮中生活了大約60年,統治中國長達16半個世紀,74歲去世。很多人都很好奇,在一個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里,一個女人為何能掌控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她真的像影視作品中描述的那樣昏庸無能、殘忍狡詐、不通人性和荒淫無度嗎?

慈禧沒有高貴的血統,沒有顯赫的門第,但她有美色。她是憑藉着在一場名為“選秀”的選美“大賽”勝出後,被選入宮的。慈禧究竟美到什麼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宮人以我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們現在可以零星見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畫像,即使從今天的審美角度來看,慈禧依然可以稱之為端莊。
有人説,這也叫美? 明明就是一個老婦人……在這裏解釋下,這些照片都是慈禧年近七十歲時留下的,二八年華的慈禧的確美豔動人。試想咸豐帝好色又多情,後宮佳麗無數,慈禧要在六宮粉黛中脱穎而出,美貌和智慧不可或缺。 另外有兩個女人曾經在慈禧晚年與她有過近距離的接觸:一位是德齡,因通曉外文而成為太后的第一女侍官。她對慈禧的容貌評價道:“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

另一位是美國女畫家卡爾,1904年8月進入清朝宮廷為慈禧太后畫像,與慈禧朝夕相處九個月之久,將自己的親見親歷,記錄於《慈禧寫照記》中。在書中她寫道:“我看眼前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極美麗極和善的婦人,猜度其年齡,至多不過四十歲(其實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麗姣好,使人一見便生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