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為官之道,以德為先",為官者需立政德,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從實際出發,為民辦實事、謀福祉,不利用自身權力謀私。
同時,官員的政德也直接反映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引領着社會風氣,所以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開國元勳之一的段君毅雖然為人低調,但在立政德方面卻從未含糊。
作為參加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將士,在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裏,始終秉持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嚴於律己、把黨和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人正派、為官清廉。
認識段君毅的人對他的印象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乾乾淨淨做事。他是一名好黨員,是人民的父母官。
這樣一位為國家無私奉獻一生的人,從未利用自己的職權為親人謀求一絲便利。
段君毅一生曾屢次擔任要職,但是他的子孫從未因此獲得些許優待,甚至時刻被嚴格要求。有這樣純粹、無私的父母官是老百姓的幸運,也是國家的幸運。
革命的一生,奉獻的一生1910年3月,段君毅出生于山東濮縣白衣閣村。自小便接受教育的段君毅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長大以後段君毅遠赴北平求學。
並參加了我黨領導的"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北平分盟",開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之後,段君毅一邊刻苦學習、一邊積極參加各項愛國運動,積極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抗戰救國思想。
1936年,時年二十六歲的段君毅加入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我黨員,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作為一名軍人,段君毅在抗戰中做了巨大的貢獻。
其曾先後擔任八路軍某獨立旅副旅長、魯西軍區副司令員等要職。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始終帶領大家堅持抗戰。
建國以後,段君毅作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負責指揮第一重型機器廠、第一汽車製造廠等重要企業的建設。
作為對國民經濟重大意義的企業建設者,段君毅深知這些骨幹企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在任期間,無論事情大小一定事必躬親。
從規劃、選址、建廠,再到順利投入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段君毅都親自參與並且不遺餘力地推動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為祖國機械工業的發展貢獻巨大。
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年,段君毅二十一歲,至此七十三年人生裏他殫精竭慮,毫無保留地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
即使作為開國元勳之一,他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卻鮮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在段君毅的人生裏,他從未想要獲得回報,做着最偉大的事,過着最低調的生活,擁有最偉大的人生。他是革命戰士,是國家的棟樑,是人民的公僕。
功勳顯著,卻謙遜謹慎、克勤克儉作為值得人們敬佩的好官,段君毅無疑是功勳赫赫。其曾分別出任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和北京市委第一書記。
在河南任職期間,其將冤假錯案的查究作為重點工作,撥亂反正有效解決了當地遺留已久的歷史問題,使得許多冤假錯案得以真相大白,當地老百姓對其在讚譽有加。
在北京期間,段君毅始終認真貫徹黨的領導及相關指示精神,為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設等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多次"身居高位"的段君毅,並沒有被權力腐蝕。在官場中始終保有初心,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段君毅的光明磊落,像一束皎潔的光,始終伴隨着他的政治生涯。
即使擁有不小的公權力,但是他卻始終秉持公平正義、勤政愛民,從未以權謀私。生活中的段君毅更是為人謙遜低調,過着最樸素的生活。
很難想象,這樣一位傑出的領導人,在與多年戰友告別時,彼此送別聚餐的餐桌上是普通的四菜一湯。
在尋常人家再普通不過的用餐"標配",在段君毅的生活中卻是屈指可數。
或許是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使他更加懂得節約和珍惜,哪怕是在自己事業有成之後,也從未改變自己簡樸的生活作風。
淡泊名利,從不"搞特殊"段君毅之所以在黨和人民中擁有崇高的威望,除去他本身的貢獻和優秀品質,還有他從不"搞特殊"、公道正派的為人作風。
認識他的人都知道,無論官多大,段君毅從來不搞特殊化。於己如此,於自己身邊的人更是如此。
他不僅嚴於律己,同時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的親人和身邊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自己的子女。
段君毅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黨和政府,作為一名黨員,他由始至終都是以更加嚴格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子女。
雖然他曾經官至北京市委書記,但是他終其一生、直到退休時都僅是一名副科級幹部。要知道,他的政績可以匹配的職稱遠比副科級別要來得高的多。
但是,這就是段君毅,將個人名利拋在腦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段君毅來説,成為一名有益於國家與人民的父母官比成為一名位高權重的幹部來得更為重要。
也許,二者之間有着"等級"的差別,但同樣彼此的意義也有着本質上的差距。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段君毅的兒子在畢業以後成為了一名村幹部。
無論父親的名聲有多顯赫,他始終在基層、為人民服務。與當地的村民一樣,過着最普通的生活。
據説,段君毅的兒媳婦曾經拜託過他,希望他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將自己調動到一個更好的單位,當即被段君毅嚴正拒絕了。
在段君毅看來,作為父母官絕對不能通過自己的崗位來為身邊的人謀求好處,一切的權力屬於人民。
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國家和人民都需要"段君毅"。現如今他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國家和人民會銘記他的貢獻。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