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2019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讓我們看到了校園暴力其實就在身邊,而近期上映的《隱秘的角落》讓我們知道了,即使有些孩子沒做錯事情,也會受到他人的欺負。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孩子的大部分行為都是父母“教”出來的,如果孩子在校園裏經常受他人欺負,那很可能是家長潛移默化的結果。

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謙讓”是中國傳統美德,自古就有“孔融讓梨”的禮儀之説,但凡事講究個“度”,過度的謙讓,很可能會變成懦弱、膽小,因此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説這三句話,很容易導致孩子被欺負。

1)“要學會謙讓,別和小朋友爭搶”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步形成“主權”和“物權”的意識,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讓孩子一味地謙讓,那很可能會破壞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

長此以往,孩子在面對他人的爭搶時,會呈現出敢怒不敢言的狀態,即使其他小朋友提出了無理的要求,孩子也只能忍氣吞聲,默不作聲。

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2)“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則忍”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裏惹是生非,於是總是提醒孩子,如果被別人欺負了,能忍則忍,咱們要注意自己的素質。

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只要忍就能夠避免所有傷害,但長時間下去,他們就會成為眾人欺負的對象。

而孩子只學會了“捱打”,卻沒學會怎樣“反抗”,時間一長,對孩子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負面作用。

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3)“人家為什麼欺負你,肯定是你做錯了”

“自我反思”這種理念,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人只能改變自己,改變不了別人,但如果父母不問緣由,就要求孩子反思自己,那會給孩子造成很多的心理問題。

有些父母對孩子非常嚴格,當孩子在學校裏受欺負時,家長就會義正言辭地“審訊”孩子,為什麼別人會欺負你,是不是因為你惹事了?

此時孩子有苦難言,父母不相信自己的解釋,於是憋在心裏,長期下去,孩子很可能發展成兩個極端,一類是特別軟弱,另一類會封閉自己的內心,變得特別強勢。

但無論哪種性格,都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那當面對自己的孩子受欺負時,家長該如何教育呢?

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孩子受欺負,家長如何做?維護孩子的主權意識很重要

金星曾在自己的節目《金星秀》中提出了一個建議,當孩子被小朋友欺負,講理又講不通的時候,父母要教給孩子“打”回去。

這裏的“打”並不是讓孩子學會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告訴孩子善良要露鋒芒,有些傷害不能忍。

這是因為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會對自己的權利產生敏感度,而家長要尊重這種敏感度,更不能打壓孩子的主張。

否則就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意識,讓他們認為發展自己的主權意識是錯誤的,這樣容易使他們長大後,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被欺負也成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如何培養孩子的主權意識,正確對待他人的“欺負”

1)敢於説“不”

當孩子面對他人的欺負時,父母要教導孩子敢於説“不”,從而樹立自己的主權意識。

除此之外,還要告訴孩子一些話術,比如“你不要欺負我,否則我就告訴老師”等,在躲避了欺負之後,應該第一時間告知父母。

2)“打回去”也很重要

當一個孩子受到同一個人兩次欺負,説明孩子好欺負,此時躲避不是好辦法,如果有能力,告訴孩子“打回去”很重要,而且一定要馬上還手,不要怕,打完再去告訴老師和父母。

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3)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通常來説,受欺負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格比較孤僻的,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不僅有助於孩子少受欺負,而且還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0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容易受欺負其實是父母“教”出來的,但很多家長不自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