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製作並非模塊化,而是統一標準定製化,由多個工坊定製完成

如今兵馬俑又上了熱搜,一是《國家寶藏》上展示了國保秦跪射俑,《大秦賦》也在熱播中,讓秦國一統天下的這段歷史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另外一個則是最近研究表明,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的模式,類似現在的來料加工,這無疑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於秦國的認知。

兵馬俑製作並非模塊化,而是統一標準定製化,由多個工坊定製完成

提起兵馬俑大家都不陌生,也被稱為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別的國寶都按個來算,而兵馬俑得按照坑來算,一坑一坑的兵馬俑,兵馬俑同時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名副其實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希望在自己死後,依然有龐大的軍隊為自己的帝國服務,但是如此多的人和馬陪葬是不可能的,於是就是兵馬俑,秦始皇一統天下,因此才有瞭如此規模巨大的兵馬俑。

兵馬俑的種類有很多,從身份上區分,可以分為士兵和軍軍吏兩大類,而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不戴冠的是一般士兵,而戴冠的都是軍吏,普通的軍吏和將軍的冠也是不相同的,身上的鎧甲也不同,兵馬俑為我們真實的展現了等級森嚴的秦國軍隊。

兵馬俑製作並非模塊化,而是統一標準定製化,由多個工坊定製完成

士兵俑也有不同的分類,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而馬則有車馬和鞍馬,而在兵馬俑坑中最多的還是武士俑。

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可以説做到了千俑千面,他們不是默默無聞的兵馬俑,他們也是歷史的締造者。

兵馬俑製作並非模塊化,而是統一標準定製化,由多個工坊定製完成

如此多的兵馬俑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製作者又是誰,除了對兵馬俑坑進行考古以及修復之外,這是考古學家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考古學者逐漸破解了其中的部分秘密。

首先發現的是物勒工名制度,其實這個類似現在的品控,物勒工名指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這樣便於監工檢查製作物品的質量的好壞,在兵馬俑的上發現了很多工匠的名字,比如秦跪射俑上的名字就是朝。秦俑上工匠的名字字數一般都很少,一般是兩個字,最多的有11個字。

而這些工匠的名字也有不同分類,目前大概可以分為四類,這一是在人名前帶“官”字的,簡稱作宮字類;二是在人名前帶“右”字或“大”字的,簡稱作右字和大字類;三是人名前帶一地方名的;四是隻有人名的,人名多數僅有—二個字,個別的為三個字。

兵馬俑身上的工匠名字的發現,學術界認為這些兵馬俑是統一製作的,只不過製作者的名字不同而已,之前也有學者猜測是模塊化生產,將不同的部位製作完成拼裝在一起的,但是通過科學的手段分析,兵馬俑的成分發現,同一陶俑身體各部位的成分相近,而不同陶俑同一身體部位的成分具有明顯差異,這説明陶俑並非為模塊化生產,很可能由不同的作坊獨立製作。

在這些武士俑中,帶有“咸陽”與“宮”陶文的陶俑,能夠從成分上區分開來,這似乎支持了“咸陽”與“宮”代表兩個不同作坊的觀點;也就是説兵馬俑的製作跟現在的定製加工有些類似,由秦國朝廷出具統一的製作標準,而製作就來自不同的工坊,其中有官方作坊,也有民間作坊,也正是這些作坊的共同努力,才完成了現如今這麼龐大的工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3 字。

轉載請註明: 兵馬俑製作並非模塊化,而是統一標準定製化,由多個工坊定製完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