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白色垃圾”,怎樣“斷舍離”?

4月7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佈“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詳解”,明確禁止生產、銷售的塑料製品以及禁止、限制使用塑料製品的重點行業。《詳解》還要求自2021年7月1日起,北京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咖啡攪拌棒。

“限塑令”已經不是個新鮮詞語,卻幾乎每年都有新舉措敲打人們的神經。終於適應了紙質奶茶吸管的大家,該怎樣對其他塑料製品也來一次“斷舍離”?

變化為環保而限塑成為市民共識

其實,早在2020年1月1日,濟南就正式施行最嚴“限塑令”,按照《濟南市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在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隨着同年國家《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的發佈,全國各省市相繼出台實施方案。不管是國家層面,還是山東省或濟南市,都在去年的監管要求中明確表示“到2020年底,所轄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這讓很多市民繼塑料袋收費後,再次感受到“限塑令”的“威力”。

“剛開始普及紙質吸管的時候真的很不習慣,喝起奶茶口感特別奇怪,有時候吸着吸着紙就在杯子裏散開了,一根吸管毀了一杯奶茶。”奶茶重度愛好者韓璐説,現在很多商家推出了不同的吸管選擇,在“限塑令”下做出了積極的改變,“現在不少奶茶店可以選擇紙質吸管或是可降解吸管,麥當勞還將飲料的杯蓋直接換成了可以直飲的開口,這對消費者來説是更容易接受的。”

韓璐感受到的變化不止在吸管上。她説,現在很多外賣商家也把塑料袋換成了錫紙或是紙袋這些更加環保的材料,在超市購物時花錢買到的一次性購物袋,也變成了更加輕薄的可降解材料,另外現在一些產品包裝上也註明了“可降解”。韓璐説,作為一名消費者,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看到“限塑令”帶來的改變。

隨着“限塑令”的普及,減少使用塑料製品成為濟南市民的共識,大家也養成了重複利用一次性塑料製品的習慣。

在我們收回的問卷中,50%受訪者認為實施“限塑令”非常有必要,46.67%認為有點必要,僅3.33%認為沒有必要。日常生活中,60%受訪者會在購物時重複使用塑料袋,30.48%受訪者會將塑料袋當做垃圾袋使用,僅9.52%受訪者只做一次性利用。漏洞農貿市場、小賣店“限塑令”實施有“窪地”

在感受到“限塑令”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之餘,也有不少市民發現,“限塑令”也有“窪地”。

近日,記者走訪幾家農貿市場,發現在蔬菜、水果、生鮮、熟食等各類銷售檔口使用的仍是普通塑料袋,不額外收費,有些塑料袋上註明“無毒無味”和“重複利用”,但並不是可降解材料製成。

“塑料袋是市場上統一採購的,我們商户自己不買。”一家蔬菜檔口老闆表示,塑料袋在農貿市場上用量非常大,碰上買菜多的顧客一次可能要用八九個,而可降解塑料袋比普通塑料袋的零售單價貴三倍左右,如果全面替代,商户和市場的成本會大大增加,“普通塑料袋更加結實耐用,可降解塑料袋很薄,有時候買些帶稜角的東西一下就被扎破了,又貴又不實用。”

另外,在社區內的小賣店或非連鎖店的小型超市,普通塑料袋依舊大行其道。“塑料袋是從網上批發的,我也想過換成可降解塑料袋,但是在批發網站上所謂的可降解塑料袋種類非常多,差價也很大,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判斷。”一家小賣店老闆説,目前還沒有顧客提出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的需求,自己打算再觀望一陣,“如果相關部門明確提出要求,我肯定換。”

市民陳晨説,許多餐飲小店打包或送外賣仍在使用普通塑料袋,平時收發快遞時也能發現各類包裝還是以塑料製品為主,除品牌奶茶店外,一次性吸管依然佔據着許多商家的窗口,“我覺得社區店、非連鎖店是‘限塑令’實施的‘窪地’,而且這類商户的數量非常龐大,應該想辦法管理起來。”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9.05%受訪者認為各類產品包裝仍在使用塑料製品,70.48%受訪者表示菜市場沒有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另外,小賣店和快遞行業也是大家認為“限塑令”沒有做到位的場景。

對於原因,42.86%認為商家沒有更優替代品,認為商家控制成本和監管不夠到位的受訪者各佔28.57%。思考兼顧環保和體驗才能真正“斷舍離”

有觀點認為,此次北京將“限塑令”再升級,勢必會引發全國各地對塑料製品監管的加碼。該如何把這道禁令落到實處?

市民劉迪認為,雖然環保已經成為市民的共識,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沒有嚴格要求自己,“超市在很多年以前就開始售賣布袋、環保袋了,但是據我觀察,日常生活中除了老年人會自帶布袋或舊塑料袋去購物以外,年輕人多半還是會選擇花錢購買,因為隨身帶環保袋太麻煩。”

劉迪説,他希望超市能推出“共享環保袋”,無需購買,交押金循環使用,既不需要消費者隨身攜帶,也能達到減少使用塑料製品的需求。“另外,我覺得要想讓大家真正認可‘限塑令’,就要兼顧環保和消費體驗,比如可降解塑料袋太容易破、紙質吸管影響喝奶茶的口感,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劉迪表示,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從生產源頭抓起,一方面控制傳統塑料製品生產,一方面加大新材料研發力度。

還有市民認為,現在對於“限塑令”的宣傳不夠到位,有許多人並不知道“限塑令”正在加碼。“社區裏對於垃圾分類的宣傳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對‘限塑令’的普及沒有看到太多。我覺得現在哪怕是會帶環保袋出門的老年人也僅僅是為了省錢,而沒有真正意識到環保問題的嚴峻。”市民曹瑩説,“限塑令”宣傳應該進社區、進校園,並藉機低價或免費推廣環保購物袋。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81%受訪者認為應該低價或免費推廣環保購物袋,76.19%受訪者認為相關行業應該尋找更優質的替代材料,52.38%受訪者認為要加大對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收費力度,38.1%受訪者表示可以給予小商户一定補貼,將普通塑料袋替換成可降解塑料袋。街採

市民孟女士

環保的重要性大家心裏都很清楚,我對“限塑令”也非常支持。不過,日常生活中確實還有很多沒做到位的地方,比如塑料袋只用一次、就餐還是會使用一次性勺子。我認為在替代品上要多下功夫,現在有些商家替換的木頭勺子真的很難用。市民劉女士

我覺得現在“限塑令”沒有落實到位,主要原因還是大家在思想上沒有認識到環保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在落實上會打折扣。例如,超市裏雖然賣可降解的購物袋,但是裝瓜子、蔬菜的小袋子依然是普通的。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商家的環保教育。市民紀先生

我身邊的年輕人中很少有人會帶環保袋出門,每次購物都會購買新袋子。我覺得可以適當提高一點塑料製品的價格,降低大家的購買慾和使用率。不只是塑料袋和吸管、攪拌棒,其他塑料製品也可以考慮用更環保的材料替代。市民吳女士

菜市場、小賣店用的還是普通塑料袋,原因也許是可降解塑料袋成本太高,小商販負擔不起。而這又是最與市民生活相關的消費場景,這個關口如果把不嚴,“限塑令”就不算是落實到位。我希望相關部門能出台舉措,監管的同時給予商家一定補貼。

微觀點

限制或許也是破局動力

網友@孫樂潼娛樂社

全面限塑為期不遠,對於塑料製品依賴相對較大的餐飲業,又該在“限塑令”下如何應對呢?

像塑料攪拌棒、吸管等產品,本身並不是商家提供給消費者的主營內容,而是輔助消費者更好獲取產品的輔助性產品。因此,如果在產品上深度創新,降低對限制類產品的依賴,甚至不依賴於限制類產品,也將降低“限塑令”對店面營收的影響。例如開發新產品,無需攪拌棒速溶糖、自動攪拌咖啡杯等。

在應對限制塑料吸管問題上,目前的主流做法是紙吸管替代。但由於紙品特性,易散落、易打濕,用户體驗較塑料吸管仍有一段距離,且紙吸管成本是塑料吸管的三倍,想要完全替代塑料吸管,產品生產廠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此時若能開發並啓用用户體驗與塑料吸管相仿的產品,一定能搶佔用户制高點,形成自發的口碑宣傳裂變,打造品牌標籤,實現用户增長。

若商家為這些一次性產品賦能,讓用户願意為週期性產品付費,限制也將成為創新與破局的動力。

隨着“限塑令”所覆蓋的產品、行業越來越廣、內容愈發細緻,未來“親環境行為”的產品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春天。預見到這樣的局面並不難,而在局面到來之前已經思考如何應對,甚至已經想好應對措施的商家和掌舵者,才能立於時代橋頭,永不被淘汰。

“限塑令”執行不能打折扣市民 劉聰聰

平時去超市買東西,我一般都是自帶塑料袋或其他環保袋。前幾天偶然忘記自帶袋子了,只好從超市買了一個,售價1塊錢,可降解材料的。按理説,1塊錢一個袋子也不算貴,還可以重複使用很多次。但是有人覺得貴,從其他小攤位上扯不要錢的塑料袋。

這也從側面説明,從“最嚴限塑令”實施以來,那些很嚴格的規定卻沒有落實到位。先不説小型超市根本就沒有提供可降解塑料袋,大型超市和商場也只是在收銀台那裏出售可降解塑料袋,裏面的攤位供應的仍然是不可降解的免費塑料袋,這麼做能夠起到“禁塑”的作用嗎?

與“限塑令”相配套的,還有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不使用塑料包裝袋,那買菜、送餐該用什麼包裝呢?這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沒有替代產品的出現,“限塑令”的執行依然會大打折扣。

限塑也能搭上共享經濟

知乎用户@沉思的小學生

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已經有很多很好的解決方案,但對於禁止使用塑料袋,目前有的方法就是紙袋和布袋,但紙袋的使用體驗和效果差強人意,布袋不便於攜帶,完全可降解塑料袋目前成本也較高,對環境的影響程度、能否實現規模化使用都是未知。

瞭解這個背景後,我腦海中馬上閃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共享購物袋”。現如今共享經濟發展成熟,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無不便利着我們的生活。而“限塑令”下,共享購物袋或許也能在共享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

共享購物袋的使用不僅環保,對於商家來説也是好事,顧客在租借後還要回購物場所歸還,這又有很大的可能拉動二次消費。對顧客和商家來説,可能是雙贏的結果。

當然,這其中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發現和解決。例如收費標準如何確定?鑑於購物袋使用的特殊性,像共享充電寶那樣按時收費就不太理想,按次收費也可能存在問題,這都是還需要思考解決的地方。

記者手記

“限塑令”背後替代品是個大課題

作為奶茶深度愛好者,我也對紙質吸管深惡痛絕,那黏糊糊的觸感直接毀掉了喝奶茶的快感,對於那些“咬吸管狂魔”來説,更是喪失了第二重快樂。好在,隨着各大飲品商家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吸管材質上已經有了更多選擇。

不過,需要尋找替代品的塑料製品,不僅是吸管、塑料袋、攪拌棒。

由於經常去農村採訪,我發現春耕時節農民往土地上覆蓋的“地膜”仍是普通塑料材質,動輒幾畝的面積,所耗塑料不知道能兑換成多少吸管。通過查閲資料得知,在農業生產中一度被廣泛使用的地膜極易碎化,對生態環境破壞性很強,而由於不同地區、不同農作物使用的地膜標準不同,需要替代品具有多樣性,但是目前還沒有很好的地膜替代品,這也成為限塑中的一個瓶頸。

受限於生活經驗和知識面,每個人能看到的亟需“限塑令”關注的產品都有所不同。小到吸管、攪拌棒,大到地膜、零配件,都需要找到合適的、優質的替代品,這是落實“限塑令”不能忽視的大課題。

只有替代品像塑料製品一樣成為“習慣”,“限塑”才能落到實處。

本版稿件採寫/本報記者 曹雅欣

來源:濟南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50 字。

轉載請註明: 對“白色垃圾”,怎樣“斷舍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