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強供給年”。3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對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細化了中央要求,着力解決勞動教育是什麼、教什麼、怎麼教等問題。近日,上海推出《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從上海作為超大城市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上海經驗”。這些重磅文件的相繼出台,對於貫徹新時代教育工作根本方針、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就制度層面而言,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在我國教育方針中佔據重要地位,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所決定的。早在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95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將我國的教育方針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實踐中,勞動教育近年來逐漸成為短板。從微觀層面看,青少年不願勞動、不會勞動、看不起勞動、看不起一線普通勞動者、不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情況還比較普遍。如餐飲浪費之所以成為一個長期難以根治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緣於勞動觀念缺位,一些人對勞動、對勞動果實不尊重。從中觀層面看,當下學校最重視的是與考試成績密切相關、與升學率密切相關、與學校績效密切相關的智育,而非勞動教育。從宏觀層面看,我國職業教育相對不強,其根源與勞動和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職業教育被認為是“二流教育”的觀念存在某種關聯。
勞動教育之所以成為“尷尬的存在”,有複雜的成因。首先是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儘管勞動教育確有德育的成分,但它對勞動觀念、勞動素養、勞動能力的培養,德育並不能完全涵蓋。其次是勞動教育模式有待改進。勞動教育被簡化為觀念的灌輸和蜻蜓點水般的技巧傳授,這種僵化的、儀式化的教育教學,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是教育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勞動教育與學生評優、升學、就業等需要脱節,與學校業績需要脱節,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當前,無論是從堅持立德樹人的角度,還是從改進學校教育的角度,抑或是從完善教育體系的角度,今天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需要重申勞動教育的價值。要在大中小學全面加強勞動教育,探索勞動教育的“上海實踐”,必須找準着力點。首先要樹牢“五育”並舉理念。“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勞動創造世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離不開勞動,也離不開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需要在實踐層面將勞動教育重新置於我國教育制度的中心位置,提高到與德、智、體、美教育相併列的高度。其次要優化勞動教育模式。要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需要創新、優化勞動教育的組織實施路徑。一方面,就實施主體而言,勞動教育要實現從過去的單一由學校組織實施,轉變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另一方面,就組織形式而言,要實現勞動教育課程與課外勞動教育相結合,“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與勞動能力。最後要改革教育評價制度。勞動教育能否真正得到重視、能否真正付諸實施,取決於有什麼樣的教育評價。要牢牢抓住教育評價制度這個“牛鼻子”,將大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與深化教育評價制度改革結合起來、與“破五唯”結合起來,通過全面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進一步突出勞動素養的地位。
(圖為網絡照片)
作者:盧威(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教育治理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編輯:於穎
責任編輯:劉力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