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常見“字”歷史上僅三人敢用來取名,皇帝:用來取名就掉腦袋
在古代家庭條件稍微不錯的對孩子的取名都會有所講究,會根據孩子的出生時間或者地點,或者就是出生時是否有祥瑞的現象,有的父母親對孩子的將來有所寄託也會以相似之物命名,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就是取一個和父親意思相似的名字。
如果父母親對生辰八字五行特別講究那就會東奔西走找專門的大師給孩子求一個寓意比較好的名字,通常也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平平安安。古代人和現代人取名的不同之處只有一點,現代人取名自由,沒有什麼可避諱或者不能使用的,父母想給孩子取好聽的有特殊含義的都是允許的。有一個謎語是這麼説的“中國人的短,外國人的長,公公沒有,和尚用不着”,答案“名字”。
中國人的名字最常見的一般也就兩個字或者三個字,四個字的少見,姓氏兩個字的叫複姓。“姓”通常都是跟隨父親,“名”就得由家裏人取一個,因為這是伴隨人的一生,取名顯得至關重要,孩子還沒出生家裏人就各種商討。但是在帝制社會中有很多避諱字眼一般人家是不敢用的。最有名的就是北宋時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個故事了,因為一個太守叫田登,不允許百姓用與“登”的所有同音字。
古代取名首先要避諱的就是皇帝的名字,大家管這個叫國諱,萬一小孩長大的要考個科舉當個官什麼的衝撞了皇帝的字號諡號很可能要掉腦袋,另外一個就是自己家庭中三代以內的長輩的名和字都不可用,還有就是聖人如“孔子 周公 黃帝”等等是不允許的,比如“丘”這個姓,清朝雍正皇帝曾經下令不允許用“丘”,因為孔子的名為“丘”,後來百姓就改為“邱”了。最後就是下屬官員需要避諱長官的名諱。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特別的字大家也不敢用,如果是姓氏的話沒關係,可用在取名裏面卻沒幾個人敢用,這個字雖然霸氣凜然,寓意也很好,歷史上只有三個人用了這個字取名,這個字就是“王”,有位皇帝下令不允許用“王”取名,“王”的意思是最高統治者,尤其在封建社會里象徵着最高權力的一個字,比如君王、帝王。在秦始皇之前最高統治者不叫皇帝,有些掌握政權的稱王,周文王、周武王楚莊王等等。
唐朝時期有位大詩人叫駱賓王,連武則天看完他寫的文章都讚歎他的才氣説“宰相安得失此人?”。看來很對得起自己的名字。還有西漢時期的馮野王,十八歲就做了縣令。另外一位是南朝的顧野王,本來原名叫顧體倫,但是非常仰慕馮野王的學識所以改了和他一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