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失聰女孩學唇語考上了清華藥學博士,用眼睛“聆聽”世界的女孩如今已能聽清歌詞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經典

▲圖源:沸點

近日,失聰26年之久的清華大學在讀博士江夢南,通過植入人工耳蝸經過練習、測試,目前已經能聽清歌裏的歌詞。

江夢南半歲時因誤用藥物失聰,之後學習唇語與人交流,並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學習,2018年被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早晨被鬧鐘叫醒的聲音、相遇時朋友打招呼的聲音、課堂上老師講課的聲音、寫字時筆尖劃過書本的聲音……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聲響,在失聰者的世界裏,彷彿都被吸進了真空。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説話、讀唇、辨別音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一位名叫江夢南的女孩卻做到了。

9月新學期開學,這名26歲的女孩正式入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為一名博士研究生,她堅忍求學的故事也打動了清華園內外許多人。

在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前,江夢南做了右耳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人工耳蝸開機後,江夢南又重新聽到了這世界的聲音。“一開始只能聽到耳邊的拍掌聲,隨着調試人工耳蝸,能聽到的越來越多了。”她最先聽到了媽媽和爸爸的聲音,“爸爸的聲音更粗一些,我覺得更好辨認。”她也聽到了自己的聲音,“以前有人説我發音像韓國人,因為有些不太標準,”但她不介意。她還能聽見教授的聲音、同學的聲音,“在實驗室或會議室,我有時候會一下子沒聽懂有些專業名詞,老師和同學都會耐心地為我解釋説明。”

聽到聲音後,她還需要做語言訓練,將聽到的聲音和意義對應起來。一切又似乎回到摸着父母喉結震動學説話的日子了,她的父母會將聲音錄下來給她聽。比如“電視機”這個詞,她需要一遍遍聽“電視機”的發音,再將其與“電視機”三個字對應起來。現在,她每晚都做1到2個小時的語言訓練。

來到清華園,最讓江夢南高興的事就是可以騎着自行車上下學。“我從小就希望能夠騎車上下學,到了清華終於可以實現了,這是我覺得特別有幸福感的一件事。”

▲圖源:紫牛新聞

半歲雙耳失聰,無聲的世界裏怎麼學説話?

1992年,江夢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的一個瑤族家庭。父母為她取名的寓意是夢裏江南,歲月靜好。

然而在她半歲時,由於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平靜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當時江夢南左耳損失大於105分貝,右耳聽力完全喪失。失去了聽力,不僅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也聽不到自己的發音,就會失去説話的能力。

江夢南的父母都是中學教師,為了讓孩子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別人交流,他們決定教小夢南學習發聲和唇語。

父母説話時江夢南會把手放在他們的喉嚨處,感受聲帶的震動學習説話,而念拼音的時候,她會認真看他人發音的唇形,從而辨讀記憶每個音節的唇形,逐漸再學習字詞和語句。

爸媽心態好,所以我陽光燦爛

雖然成長的過程中比同齡孩子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江夢南一直都很樂觀,“從小心態就好,主要歸功於我爸媽,因為他們心態好,他們影響了我,我每天都陽光燦爛的,有什麼壓力或者灰心喪氣了就和他們説,説完心情就舒爽多了。”

在她的記憶裏,爸爸媽媽總是陪伴在身邊給予鼓勵和支持。因為聽力喪失的原因,醫生曾告訴江夢南的父母,她的平衡能力會比較差,建議孩子不要學習游泳和自行車,可是江夢南覺得這是生活的一種基本技能,應該學會。於是暑假期間,父母就陪着她一起學騎自行車和游泳。

“其實媽媽也不會,於是我就跟媽媽競賽,看誰先學會,爸爸是教練兼裁判,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也摔了不少跤,但還是很快學會了。”她笑着表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吧,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地方啦,大家學游泳騎車不都是這樣嘛,心裏知道原理,但是需要不停練習找到平衡。”

2010年,江夢南參加高考,雖然分數超過一本分數線,但她覺得沒有發揮好,堅持復讀一年。

第二年,她以615分的成績考上了吉林大學的藥學本科專業。碩士生階段,她在吉林大學選擇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作為研究方向。這個專業是學校教授楊曉虹幫她選的,因為擔心江夢南聽不見聲音,進實驗室會遇到危險。

對江夢南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她説:“小的時候覺得學醫很崇高,可以救死扶傷,就想學醫,但是聽力受限,不能填報醫學,於是選擇了藥學。以後希望能夠在生命科學領域裏尋找最有價值的發現,為人類的生命健康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姜澎

  來源:綜合自紫牛新聞、北京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