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近年來,聊城全市上下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羣眾滿意度不斷提升。為充分展現聊城教體事業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示學校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和新時代校長風采,傳遞好聊城教體聲音,即日起,《校長説》欄目將通過圖文、視頻專訪、直播連線等形式與您見面:講述辦學歷史,交流辦學特色,闡釋辦學理念,分享辦學經驗,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共話聊城教體事業高質量發展。
劉國文:
教育讓生命更美好
東關民族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劉國文
記者 張超 通訊員 常亮
學校簡介:東關民族小學始建於1949年,學校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大街119號,東接傅斯年紀念館,西臨光嶽樓,南依古運河,北靠鈴鐺湖,地理環境優越,人文底藴深厚。
學校先後獲得全國現代教學藝術研究示範學校、山東省教學示範學校、聊城市教科研示範學校、聊城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作為一所有着厚重底藴的老校,東關民族小學始終秉承“教育讓生命更美好”的辦學理念,既有幾十年不變的育人初心,也有順勢而為、適時而變的改革勇氣。在堅強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全校教職工積極探索,開拓創新,讓孩子在歷史傳承中接觸最新科技,激發師生潛能,智育德育同步進行的特色育人之路。
創新教育
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2017年底,學校在全校啓動了“日行一善”德育實踐活動,2018年4月先期在各年級段選出21個實驗班,教育學生守善心、講善言、做善行,積小善養大德,2018年9月在全校範圍內鋪開實施。學校注重加強思政課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高尚情操;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堅持日行一善,善行一生,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合力引導學生積小善養大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加強課程計劃的實施。全面落實課程計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保障。學校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全面落實課程計劃,規範課程設置,特別是科學體育藝術學科保證開齊課程,開全課時。積極開展校本研究,加大校本課程開發力度,完善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確保素質教育有效實施。學校聘請專業教師,開設舞蹈、古箏、豎笛、口風琴、國際象棋、書法、線描、彩泥、紙版畫、足球、籃球、排球、網球等23種興趣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真正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加強隊伍建設
深化課堂改革
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因此,學校高度重視打造一支具有紮實學識,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
開展學科教師培訓,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學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校內外培訓,間周開展一次大教研活動,每週一舉行一次小教研活動,通過以聽評課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開展教師基本功大賽。學校每學期組織開展一次“教師素養大賽”,內容主要以硬筆書法、朗誦、課堂教學大賽為主,充分挖崛教師潛能,激勵教師專業技能成長,達到“以賽促研,以研促教”的目的。
引領教師加強課題研究,全力打造科研型教師。學校積極開展教師教研工作,引領教師積極申請科研課題,學校提供人力、物力和資金方面的支持。深化課堂改革,加強學科融合,學校積極探索多學科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弘揚傳統文化,聚焦核心素養,課程融合,全科育人,並將科技創新教育和愛國主義紅色教育相結合,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傳承紅色基因
加強學科融合
去年十月份由學校創客小組組織設計,龐楠楠老師執教的“再現長征之路,傳承紅色基因”活動課堪稱通過學科融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
學校組建了創客教育專項教研組,建設了兩個科技實驗室,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型實驗課。學校承擔了一項“教育部國家十三五規劃課題”中的一個子課題:《基於現代教育裝備(3D打印機)的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以這個課題為依託,系統整理3D打印的知識點,彙集成一套教材,面向全校、全區進行推廣實驗。2020年9月,山東省教育裝備博覽會在煙台國際博覽中心落下帷幕。東關民族小學作為聊城市參展的四所學校之一,在中小學教育裝備應用創新案例展示中勇奪一等獎第一名。
目前,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開設的科技課程有7個大類、11個項目,包括:益智動手、3D建模與打印、電腦編程、手機編程、機器人編程與拼裝、無人機駕駛與編程、人工智能,共涉及21個軟件的教學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