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花,別名豐瑞花、太平瑞盛花,在宋代和清代分別被一位皇帝改賜名字,是宮廷名花。太平花的原產地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山,但清代以來青城山已經沒有太平花的蹤影。“北漂”的太平花,在遙遠的北方頑強地生存下去,演繹着宮廷的傳奇,現在又成為故宮一道亮麗的風景。一朵太平花,半部中國史,讓我們來感受太平花那頑強不屈的生命歷程。
一、絳雪軒現太平花
故宮絳雪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軒前原有五顆海棠樹,因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後來在清乾隆時期重修,而後海棠花枯死,晚清慈禧太后下令從河南開封移植太平花,並將其植入到絳雪軒前的花壇中,用其替代枯死的海棠,想借助太平花之名祈求天下太平。
太平花,是山梅花的一種,原產自蜀地,最好的太平花在青城山,分為三類品種:寶仙、醉太平、玉真。宋代學者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記》記載:“差小者號寶仙,淺紅者為醉太平,白者為玉真。”
太平花花開千百苞,並萃成一簇,色白如雪,幽香淡雅,在《益部方物略記》中記載為:“瑞聖花,出青城山中,幹不條,高者乃尋丈,花率秋開,四出,與桃花類,然數十跗共為一花,繁密若綴,先後相繼而開,凡閲月未萎也。”更在《瑞聖花贊》中讚美太平花:“眾跗聚英,爛若一房。有守繪圖,厥名乃章。繁而不豔,是異眾芳。”
生長在青城山的太平花,是如何被世人知曉的呢?又是如何受到帝王看中“北漂”,最後滯留北京的呢?
二、豐瑞花開滿青城
青城山歷史悠久,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730)更為現名。《新唐書》記載:“有天倉山。青城,望。‘青’故作‘清’,開元十八年更。有青城山。”名字為青城山,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説因青城山全山林木青翠,諸峯環峙如城,故稱“青城”。
另一種是説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 是因為列禦寇所著《列子?周穆王》中記載:“王實以為清都紫薇,均天廣樂,帝之所居。”這一説法後來被道教所吸收,並廣泛流傳。又因為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道陵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來到青城山,在青城山的赤城崖舍,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重要發源地,故名“清城”。根據青城山上唐代碑文詔書記載,因唐代佛道兩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唐玄宗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因此改稱青城山。
陸游寫青城山:“雲作玉峯時北起,山如翠浪盡東傾。”詠青城山:“翠峯披雲,青鸞溯月,宮闕蕭森。” “青城天下幽”的美名傳揚海外。青城山同時作為道教發源地之一,被譽為道教十洞天的的第五洞天,稱為“寶仙九室之天”。太平花就原本就生長在這樣一個清幽寂靜之處。
關於青城山太平花的記載,最早是北宋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記》中記載:“瑞聖花,出青城山中。”青城山就是太平花的原產地。後世有人登青城山借太平花抒懷,南宋陸游登上青城山,寫下《太平花》:“扶牀踉蹌出京華,頭白車書未一家。宵旰至今勞聖主,淚痕空對太平花。”表達了其愛國情懷。明代楊慎登青城山,見太平花,留下一首《登青城贈黃梓谷》:“浩浩洪流帶白沙,盤盤丹磴繞青霞。漁郎源水疑無路,羽士壺山別有家。玉女房頭交讓木,寶仙洞口太平花。採真他日重期子,煙駕雲裝兩鶴車。”
三、太平瑞盛天下知
早在五代時期,就有太平花被移植到後蜀王宮中記載,民間也有關於花蕊夫人移植太平花的傳聞,後蜀孟昶后妃花蕊夫人的家鄉便是太平花的原產地青城山。民間故事説北宋滅後蜀,孟昶與花蕊夫人被俘虜到東京。花蕊夫人後來受到了宋太祖趙匡義的喜愛,花蕊夫人因思念家鄉青城山,命人從青城山移植太平花,太平花因此被移植入東京,但此説法僅是民間傳聞而無法在歷史文獻找到依據。但能確定的是,太平花早在五代時期就從青城山移植到成都地區,在北宋成都地區移植太平花的現場十分普遍,《益部方物略記》記載:“成都人竟移蒔園中,以為遊玩”
宋仁宗趙禎畫像
而太平花被傳入北宋東京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大臣獻花。《益部方物略記》記載:“蜀人號豐瑞花,程相(闕)之(闕)圖以聞,更號瑞聖花。”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北宋初年,“程藴之知成都府日,繪(太平花)圖以奏。”這些文獻都表明,太平花是由時任益州知州的程琳上獻宋仁宗的。宋仁宗便賜名“太平瑞盛花”,將太平花種入御花園中,太平花開啓了它的“北漂”生涯。
四、歷經劫難歸故里
北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受仁宗賜名的太平瑞盛花正式在東京御花園落户。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進攻北宋東京,北宋滅亡,太平瑞盛花被帶到了金中都(今北京)。
金中都模擬圖
太平花被分種到金中都的皇城和西郊之中。金至寧元年(1213年)衞紹王完顏永濟為胡沙虎所弒,金宣宗完顏珣繼位,改元貞祐。同年秋,蒙古攻金。金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向成吉思汗獻公主求和,同年金宣宗遷都南京(今開封),《元史》記載:“金主遂遣使求和,奉衞紹王女岐國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馬三千以獻,仍遣其丞相完顏福興送帝出居庸。夏五月,金主遷汴,以完顏福興及參政抹撚盡忠輔其太子守忠,留守中都。”
金貞祐三年(1215年),蒙古佔領金中都。被蒙古攻佔的金中都,被人燒燬,《宋史紀事本末》中記載:“蒙古兵遂入中都,吏民死者甚眾,宮室為亂兵所焚,火月餘不滅。”金中都皇宮中的太平花因此被譭棄,但在金中都西郊的太平花躲過一劫,年年花開滿枝。
元、明時期,太平花被移植入御花園中,供皇家欣賞。清初,康熙將太平瑞聖花被移植入北京暢春園中。後來,乾隆皇帝修建圓明園,並將太平花移植到那裏。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皇帝去世,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後世稱之為“仁宗睿皇帝”,因“睿”字跟“瑞”字同音,為了避諱,道光皇帝下令把“太平瑞聖花”中的“瑞聖”二字去掉,就叫做太平花,並沿用至今。這是太平花第二次被皇帝賜名。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進京後肆意搶劫,之後縱火焚燬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園”,太平花再遭劫難,只有暢春園中兩棵倖存。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大修頤和園,把暢春園中倖存的兩棵太平花移到了天壇的雲門兩邊。六年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太平花再遭浩劫。光緒二十八年(1902)春天,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命人移植太平花,進入故宮絳雪軒。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2017年5月23日,故宮博物院—都江堰市戰略合作協議簽署,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將太平花交給都江堰市市長何維楷手中。承載着歷史沉浮的太平花,終於得以返回故鄉。
文史君説:
太平花原產於四川青城山,在經過近千年的移植後,在北方生根發芽。在近千年間,太平花先後被兩位皇帝賜名,成為國家太平、社稷繁榮的象徵。皇帝們用太平花來寓意天下太平,受到帝王們熱愛,因此太平花成為御花園中的常客。太平花的移植與五代之後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關。由於政權的更替,太平花也在各個政權的皇宮中輾轉。天下太平是每一位皇帝的願望,也是目標,天下太平同樣也是黎民百姓的願望。人人都是:愛的是太平花,盼的是太平年。
參考文獻:
1、政協都江堰市委員會:《歲月的記憶》,都江堰文史資料,2013版
2、宋祁:《益部方物略記》,中華書局,1985版
3、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版
4、列寇:《列子》,中華書局,2007版
5、王象之:《輿地紀勝》,中華書局,1992版
6、脱脱:《宋史》,中華書局,1985版
7、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版
8、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版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説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