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廢除文科學部”衝擊下,文科教育還重要嗎?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黃西蒙

中國曾有流行語“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恐怕是暗指文科用處不大,沒法給個人安身立命帶來直接的幫助。事實上,在國外這一問題不僅同樣存在,甚至更加嚴重。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見俊哉的《“廢除文科學部”的衝擊》一書,就對此前日本發生的關乎高校文科命運的“廢除文科學部”爭議進行了回應和分析。2015年,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下發《國立大學法人等的組織及業務重議的通知》,明確要求:“教師培養類專業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院,在制定組織改革方案時,要考慮到18歲人口的減少、人才的需求、教學研究水準的確保以及作為國立大學的職責等要素,廢除相關組織或積極嘗試向社會需求較高的領域轉變。”

這背後的意思是清晰的:日本教育界向文科專業開火了,而且還給出了一大堆理由,比如人口減少、需要提振國家的科技水平等。然而,不論是相關專業的或是有利益關聯的羣體,還是喜歡文科的旁觀者,都對此意見很大。一時間,關於文科是否有用、大學文科學部是否該存在的爭議,在輿論場上激起巨大的浪花。至今在網上,“文理之爭”的話題也不時出現,但最後往往是“論而不辯”,無法得出一個令多數人都滿意的答案。

日本“廢除文科學部”衝擊下,文科教育還重要嗎?

不少日本影視都涉及“文科困境”的問題,如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就講述了作為文科研究生的女主人公難以在職場立足轉而從事家政業的故事。

文科真的“無用”嗎?

認為“廢除文科學部”和“文科無用”的人,總是能從現實層面給出諸多理由。比如,學文科賺不到很多錢,文科對促進社會生產沒用,研究文科無助於科技進步等。甚至還有人覺得文科門檻很低,學文科的人多了,會影響國民的智力水平。但細細思考,不難發現,這些理由基本都是從工具性上來理解學科的,只考慮專業的實用性。在這方面,文科天然不具備優勢,尤其是在象牙塔裏,孜孜矻矻研究學問的文科學究們,確實對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沒法帶來直接的推動。

但是,正如吉見俊哉在《“廢除文科學部”的衝擊》一書中所説,文科的用途“綿延久長”,不能只從工具性來理解學科價值,還要從價值創造性上來看待。更何況,文科並非真的沒有現實價值,只是其起效較慢。

日本“廢除文科學部”衝擊下,文科教育還重要嗎?

《“廢除文科學部”的衝擊》(日)吉見俊哉上海譯文出版社

從我多年的觀察來看,即便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學文科並非沒有實際用途,只是相比理工科,其回報週期較長而已。如果能在一個學科領域做到頂尖水平,不論文科還是理科,都是受人尊敬的,也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只是以多數人的天賦和努力程度,達不到專業優秀的層次罷了,而相對來説,理科對個人發展的現實“兜底”能力較強,尤其是偏重技術的工科專業,就業崗位多,社會需求大。但這僅僅是理工科工具性和實用性的體現,絕不意味着文科本身就是無價值的。

吉見俊哉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更有宏觀視野。吉見俊哉認為,文科的博雅教育,對於國民素養的提升幫助巨大,而且大學不應該只為某個國家的發展服務,應當面向全人類的發展。事實上確實如此,人類文明能發展到今天,靠的絕不只是堅船利炮,還有人文知識和啓蒙思想。甚至可以説,沒有文科教育與研究,就不會有人文精神在全社會的普及,人類就可能在黑暗、混亂的可怕狀態裏不斷墮落。那些先賢祠裏的偉大作家、思想家,用他們畢生的才華和精力,為人類文明點燃了前行的火光,讓矇昧中的人獲得啓迪,讓被壓迫的人擁有改變和抗爭的力量,讓人類社會更加寬容、和諧和進步。這一切,都是文科的功勞,而大學文科學部扮演的角色,就是文科裏的引領者。與理科實驗室裏的科學家一樣,文科學者和作家們,也將自己的智慧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在潛移默化中發揮着精神的力量。

因此,要説文科到底有沒有用,是否該廢除文科學部,得看評價體系是什麼,理性的人是不可能在文理之事上偏執一端的。評價體系多元化,才能推動高校教育發展和國民素養的提升。人文精神也好,科學素養也罷,終究都是不可偏廢的,厚此薄彼並不妥當。

文科教育到底缺了什麼

不過,話説回來,“廢除文科學部”和其他批評高校文科教育的言論,既然能夠一度甚囂塵上,就不能不讓人反思目前文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吉見俊哉《“廢除文科學部”的衝擊》一書之所以在國內能夠引起關注,也説明相關問題能引發共鳴、反思我們的文科教育的不足之處,這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如果僅從文史哲等人文學科來看,想憑藉本科階段的學習就達到較高的水平,恐怕有一定難度。這些專業看似門檻低,誰都能對其發表幾句看法,但文科學術的博大精深,絕非看幾本書就能瞭解,更別説學有所成了。但是,多數人又不會選擇攻讀博士,甚至如今國內不少碩士研究生也遠離深度閲讀與研究了,這就導致文科專業的學生面臨尷尬的現實:既沒有學到多少深奧的東西,又無法憑藉淺薄的入門知識,獲取社會對其能力的認可度。

日本“廢除文科學部”衝擊下,文科教育還重要嗎?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有一位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卻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高材生。

同樣無奈的是,即便是那些苦讀十多年、拿到碩博文憑的文科生,也未必能找到心滿意足的職位,或者無法在工作裏找到價值感。除了極少數能夠幸運地進入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學教書、做研究的人,大多數文科畢業生會發現,自己平生所學,在工作裏很少有用武之地。比如,中文系的畢業生,讀了很多年的文學名著,研究了諸多深奧的文學理論,但畢業後相當一部分會去當公務員或者從事文職工作,每天面對的是公文寫作,但“寫材料”與做學問、研究理論的思維方式、知識背景差異很大,想在工作裏做“筆桿子”,更需要熟悉工作裏的話語方式和行文風格。但是,這些東西,卻是絕大多數高校不會教的,學生往往也不會去專門學習。因此,到了工作崗位上發現平生所學是“屠龍之術”的文科生,絕不在少數。

這一問題的本質,就是文科專業的理論思維和研究屬性,與工作的實用思維和工具屬性的衝突,如果不能解決這個矛盾,文科生的發展自然會出現問題。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大學教育本身就不是實用導向的,“越是名校越務虛”的説法,既有其合理性,也能夠得到絕大多數教育從業者的認同。其中原因並不複雜:首先,高校在更大程度上扮演着探索真理、研究新知的角色,而講究實用價值的教育,本身應當由職業院校承擔。只是因為目前的職業教育尚有不足,加上高校不斷擴招,一些非名校的高校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邊界日益模糊;再者,高校老師也未必具備傳授學生“謀生技能”的能力,或者不屑於在象牙塔裏講授那些社會工作裏的“蠅營狗苟”。這都導致一些文科生並不具備在社會上謀生的能力,但又沒把學問和學歷提升到足以讓自己被象牙塔“保護”起來的水平,就難免出現不上不下的現實尷尬了。

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不能簡單將文科生的現實困難歸咎於大學老師,更不能説是文科沒用,才導致文科生的困境。一方面,這裏面有個人選擇和發展的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學文科,但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人是因為覺得“文科比理科容易”才選了文科,至於選擇文史哲專業的人,也絕非每個人都對此感興趣。如果不具備研究文科的熱情和能力,最終沒能學有所成,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高校文科教育往往缺乏因材施教的觀念。在現實中,不少大學默認所有學生都是做學問的苗子,用同樣的標準來培養學生,但除了少數能夠堅定讀書和做研究的人,多數人對學術缺乏興趣,也沒有天賦,更希望畢業後找個穩定的工作。但是,學校老師往往又給不了他們太多在職業發展上的指導,只能靠學生通過實習來自我探索。因此,我們就會看到,即便是在文科內部,偏重應用和實踐的新聞、廣告等專業,比更注重理論和研究的歷史、哲學等專業,就業面更廣,學生適應現實的靈活度也更強。

當然,從長遠來看,文史哲是給人的心靈世界繪製底色的專業,“精神打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不能僅從一時的利益得失來判斷專業的價值,人生之路漫長,能夠打好堅實底子的人,才能有更持久的發展。從個體來説,不必太在意外界關於文理科的爭議,找準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選擇合適的專業去深造,才是一條正道。(責編:張玉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5 字。

轉載請註明: 日本“廢除文科學部”衝擊下,文科教育還重要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