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隱私權”,這是一個在現代社會才興起的概念。儘管如此,卻並不能説,古代中國人對“隱私權”的實體就全無感知,就絲毫沒有這種意識。

中國有一句古話“天高皇帝遠”,用來表示一種很自得的狀態,為什麼自得?因為那個權力至高無上、威嚴彷彿無所不在的皇帝管不着自己,他們有了自己的空間。

所以,自秦始皇以後,儘管古代中國人沒有“隱私權”的概念,但並不代表他們在皇權之下,就沒有一點兒自己的私人空間,皇權也很少公開宣示,他們準備把臣民的這點兒可憐的空間也盡數剝奪。

事情到了朱元璋這兒,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於是乎,“沒有私生活”,便成為明初人們的一個顯著特徵,對在朝做官的人來説,尤其是這樣。

生活在窺伺下的官員們

關於朱元璋對官員無孔不入的窺伺,有這樣幾個有趣的故事:

宋濂,這個開國功臣,又是文人領袖,明朝的典章制度都是經由他手製定的,朱元璋很寵愛他,還專門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有一天晚上,宋濂家裏來了客人,他招待客人,陪其飲酒。次日上朝,朱元璋問他,你昨晚在家喝酒沒?宋濂是個樸厚君子,以實對。朱元璋接着又問,和誰在一起喝的?你為客人們準備了哪些好菜?宋濂一一作了如實回答,但心中究竟不免詫異。等宋濂回答完畢,朱元璋哈哈大笑,説宋愛卿真是老實人,沒有欺我。宋濂這才知道,他即使退朝居於深宅大院中,也逃不過皇帝的眼睛。

一個儒生錢宰,被朝廷重召,編《孟子節文》,退朝回家,思念故鄉,文人積習不改,便作了一首詩:“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沒想到第二天和皇上一見面,朱元璋就説:你昨天的那首詩很不錯,不過你説“午門朝見尚嫌遲”,我可沒有嫌你“遲”啊,你這是冤枉我,把這個“嫌”字改一下,改作“憂”怎麼樣?錢宰當場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磕頭謝罪。

上面幾個例子很有代表性,因為其中既有大員,也有一般小臣,從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監視官員下了多大的功夫。尤讓人稱奇的是,朱元璋對已經退休回了老家的官員,也並沒有放鬆窺探。吏部尚書吳琳,這是正部級官員了。《明史》記載,他退休返鄉後,朱元璋特地派人前往察看,使者隱藏身份,偷偷來到吳琳的家鄉,看見一個老農正在田中拔草,使者上前詢問:這裏是吳尚書的家鄉,請問他在哪兒住呢?老農非常恭敬地回答:我就是。使者回報皇帝,朱元璋大為讚歎。

朱元璋為什麼對窺探官員的私生活如此上心?又為什麼有意要將他監視官員的行動透露無遺?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嚴防官員對自己玩貓膩。朱元璋骨子裏是不信任自己豢養的官僚集團的,這種無孔不入的窺探可以保證雙方在並不信任的框架下,達成一種妥協。當然,這個問題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即朱元璋是為了防止官員揹着他欺民。這麼説也沒有什麼不對,只要我們不過分機械地界定君與民的關係,就很容易理解這兩個貌似天差地別的答案,實質上也可能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第二個問題有些讓人琢磨不透,世界上熱愛偷窺的人們,幾乎沒有一個是在達成目標之後,還要把自己的行動透露給對方的,否則還能叫什麼“偷”呢?但朱元璋不同,他的窺探也是在別人不知情的時候進行的,是名副其實的“偷”,可他在“偷”完之後,還要告訴你,你被他“偷”了,這真是一個另類。我來告訴你他之所以能夠如此另類的奧秘。很簡單,他握有讓你發抖的權力。世界上的其他偷窺者如果像他這樣幹,輕則會挨一頓老拳,重的還會吃官司,可朱元璋不會,不但不會,他正要藉此明白宣示:你在我面前永遠是透明的,沒有必要和我玩心眼兒。

為了讓臣子們在自己面前永遠透明,朱元璋有一套周密的辦法,最主要的是建立特務制度。

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電影《錦衣衞》劇照

説起明朝的特務,因為電視媒介的影響,人們很容易把那些秉承宦官旨意,窮兇極惡到處抓人的錦衣衞,都“安放”在明朝下半葉的武宗、熹宗時期,彷彿這是明朝快衰敗的時候才有的亂象,其實不然。建立錦衣衞組織的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錦衣衞經常對落在他手裏的官員施加酷刑,而有些官員,皇帝還只是想略施懲戒,並沒有準備讓他徹底消失,這樣,錦衣衞的所謂諸多“不法”之事就傳到了皇帝那裏,於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演出了一場怒燒錦衣衞刑具的好戲,他説:審問犯人是司法機關的事,我有時讓錦衣衞先問問,不過是要他們先把情況摸一下而已,怎能隨意入人於罪?這話有點像説單口相聲。我不相信朱元璋對自己授予無邊權力的錦衣衞的“不法”之事真的一無所知,他之所以要演這樣一場戲,不過是因為錦衣衞的民憤(準確地説應該是“官憤”)實在太大,他面對官僚集團,權且做出一種安撫的姿態罷了。

綁在土地上:朱元璋的治農秘笈

朱元璋對官場事務控制極嚴,那麼對民間又如何呢 ?

農民在田裏種什麼作物,他要管。從他建國開始即用嚴刑強迫人民依照朝廷需要種植作物,“各户務要依照號令如法栽種桑株、棗柿、棉花,敢有違者,家遷化外”。

民間風俗,他要管。早在洪武元年(1368),即朱元璋即帝位後的第一個年頭,有一個叫高原侃的官員進言,認為京城百姓遇到喪葬,均設宴席,聚親友,“作樂娛屍”,“無哀慼之情”,這樣的風俗極壞,應該禁止。朱元璋即命令制定喪服制度,讓天下遵照執行。

百姓的生活方式,如婚姻禮節穿衣戴帽等瑣事,他也要管。以服飾為例,洪武初,朱元璋主要從面料、樣式、尺寸、顏色四個方面,確立了明代服飾制度。這套服飾制度的中心內容是貴賤有別,服飾有等,不同階級不同等次的人,都只能享用本等級的服飾,不能混同,更不能僭越。

服飾等級制度可不是説説好玩的。整個洪武年間,朱元璋屢次申述服飾禁例,一旦有人違犯,就會受到嚴厲制裁。當時有百姓不許穿靴的禁令,有三十多位南京市民就因為違反了這條禁令都被充軍了。

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電影《繡春刀》劇照

在民間事務上,朱元璋為什麼如此苛細?因為這契合他的建立小農社會的理想。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他的強制性的移風易俗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

怎樣評價朱元璋對民間事務的嚴密控制,今人角度不同,難得一致,以現代眼光施以道德評判,也殊難讓歷史中人心服。也許更值得討論的是,他依靠什麼來完成他對民間的這種嚴密控制?中國疆域廣闊,加上造物主又賜給人一雙腳,今天在天南,明天在海北,要想嚴密控制實在是戛戛其難。

怎麼辦呢?朱元璋的秘笈只有一個,那就是將百姓牢牢地綁在土地上,使你的腳不能隨便亂跑,要跑也在他劃定的範圍內,這樣,你就永遠在他的控制之中。

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十九年(1384)四月,朱元璋對全國發布了一個命令,要士、農、工、商這四民各守本業,醫生和算命的不得遠遊,百姓凡出入、作息,鄉鄰都必須相互知道,如果偷偷跑到他鄉就算違法,要被流放到邊遠地帶。這一規定在朱元璋於該年所編的《大誥續編》中又有了詳細的演繹與發展。

史學家談遷在他的鉅著《國榷》中説,明初規定夜晚不能一羣人聚在一起喝酒,村子裏深夜裏不能有人行走,所以,人們常常稍有不慎就會因“口語細故”而被流放和充軍,他的家鄉為此而充軍的就高達六千餘人。談遷生活在明末清初,他提到這一點的時候還情不自禁地説:“言之至今心悸也!

盛世?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人們的私生活被消滅,洪武朝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歷史上控制臣民最為嚴密的王朝。略翻史料,對這一點都會有清晰的印象。但這只是一種感性的東西,而要論到理性層面,我們又常常聽到另一種觀點,即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至少是明朝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他一手奠定了朱明王朝的盛世……

據説,以上這種觀點是“辯證地”“歷史地”看朱元璋的結果。可我實在不明白,一個控制臣民最嚴密、臣民連私生活都沒有的王朝,怎麼會成為盛世?

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電影《繡春刀》劇照

我當然承認朱元璋是一個手段非常高明的皇帝,否則他也不會對他的臣民具備那麼強大的控制力,在其治下幾乎沒有出什麼大的亂子。可是僅此一點,似乎只能説明洪武朝是朱元璋這個雄主的盛世,而不是他可憐的臣民們的盛世,一個簡單的常識是,沒有人會把自己總是“裸體”的朝代稱為盛世。

以明朝為例。開國的明太祖朱元璋和後來的明成祖朱棣,都頗得歷代史家的好評,公認其手腕高明,王朝根基穩定。然而,這種穩定是以什麼作代價的呢?是對民眾的強力控制!史家告訴我們,從明成祖朱棣開始,越往後,明朝皇帝的治國能力越差,一蟹不如一蟹,可是從史料上看,明中葉以後,因為朱氏皇權的控制力已經無法恢復到他們的祖宗朱元璋的水平,整個社會反倒迸發出了洪武朝無法想象的活力,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一現象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本文選編自《最可惜一片江山——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朱元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5 字。

轉載請註明: 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