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件,佔領了我國東北,14年抗戰的帷幕就此拉開。眾所周知,開始日軍只在東北駐地活動,並沒有染指我國中部地區。隨着他們的野心越來越大,準備越來越充足,1937年7月7日,他們又接着發動了七七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而在戰爭初期,日本的軍隊可謂是所向披靡,由於軍力裝備差距過大。起初,日軍和我軍交戰時,雙方傷亡比例是1比16。意思是我軍要花16個士兵的代價,才能殺死一個日本兵,足以見得這場戰爭,日軍稱得上是壓倒性優勢。
事實也是如此,自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用了不到1年時間,就攻佔而來大半個中國。我國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受盡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面對在中國戰場的順風順水,日本侵略者更是揚言“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可見他們有多麼猖狂。
遺憾的是,他們很快就被打臉了。倘若説前期我國軍隊還沒來得及反應,到了後面拉鋸戰時期,我國便反客為主,在戰場上佔據了主動。雖然日軍不到一年就佔據了大半個中國,但之後的戰役中,日軍可以説是毫無進展,甚至還丟掉了許多佔領區。接下來,筆者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何戰場形勢會如此劇烈反轉。
首先是日本在東北地區的戰術失策,最開始日本進軍東北,是以為東北藴藏着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而資本主義工業發揮最基礎的就是能源,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日本到了我國東北後,並沒有發現任何石油資源,他們投入了44億日元進行開採,缺只挖出了6300萬噸煤炭。
而唯一有點賺頭的200萬噸大豆,日本軍方也沒有要,直接把售賣權轉手給了當時的日本財團,日本財團並沒有將這些大豆用在本國軍隊和百姓身上,而是高價出售給了美國。這就導致日本雖然佔領了東北,但攫取的自然資源根本補充不了軍需。資源慢慢供給不上,也導致了前線軍力的日益滑坡。
另外,日軍把戰線拉得過長。我國是一個面積相當大的國家,但日軍顯然低估了這種大。全面侵華戰爭發動後,他們先後在我國大陸北部、東部和南部相繼發動戰爭。涉及的城市更是有廣東,江蘇,安徽,山東,山西,河北和綏遠等地。如此長的戰線,勢必要有極其完備的交通運輸網。但我國那會的交通建設很是貧乏,很多南下的日軍因為運輸問題,經常發生補給中斷的情況。
再加上戰場過大,支援起來也是相當困難,凝聚在一起的日均或許戰鬥力爆表,一旦被巨大的中國戰場稀釋,就給我軍帶來了逐個擊破的機會。同時,侵華日軍的人數這一塊也是很大問題。既要保證前線作戰,還要保證後方佔領區有人駐守,日軍實在是騰不開人手。
除此之外,他們還作死發動珍珠港偷襲,惹得美國也加入了戰爭。隨着太平洋戰場的開闢,越來越多的日軍精鋭部隊被調往東南亞地區,中國戰場留下的日軍便成了二流部隊,和我軍一直僵持,遲遲沒有進展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我軍先期裝備或許不盡人意,但經過幾年的抗戰,繳獲了日軍大量先進武器,再加上有美國先進武器的支援,裝備上已經不輸日本侵略者了。所以後期日軍還想推進戰線,簡直是天方夜譚。
好了,這就是日軍前期猛如虎,後期廢如鼠的真正原因。歷史證明,任何妄圖對我國發動不義之戰的外族勢力,最終都將一敗塗地。因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對抗外族的強大凝聚力,是這些侵略者遠遠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