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這十個人的名字,讀者諸君倒背如流,但是要問在五子良將和五虎大將中誰是壞人,可能就要引起一些爭議了,尤其是正史記載中最壞的那一個,已經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在後漢三國時期乃至任何戰爭時期,只要不投靠番邦異族,文臣武將轉換陣營並不算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比如荀彧荀令君,就曾經服務於袁紹。
不但荀彧是袁紹舊部,就連郭嘉郭奉孝,剛一出山的時候,也是先投奔的袁紹,在沉寂了六年之後,才在荀彧推薦下進入曹操陣營。至於賈詡賈文和、徐庶徐元直、陳登陳元龍,這些人也沒有誰想過要從一而終。
至於武將,那就更不用説了,曹操麾下五子良將有四人是降將:張遼換了四個主公(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才歸附曹操,于禁原屬濟北相鮑信,張郃位列袁紹帳下河北四庭柱,徐晃最早追隨的是車騎將軍楊奉,只有樂進樂文謙是曹操老班底。
蜀漢五虎上將就不用説了:除了張飛一直追隨劉備,趙雲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投效,其他三個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
咱們今天説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中的壞人,是不能以是否背叛過主公為標準的,因為那樣的話,這十個人中得有一多半算叛徒。
提起三國名將,人們對他們的印象,一般都來源於《三國演義》,但是尊劉貶曹的小説,自然不會説五子良將太多好話,也不會把五虎上將所做的壞事和盤托出,反倒是東吳江表十二虎臣比較幸運,無論是陳壽還是羅貫中,都把他們寫成了打醬油的,説不上有多好,也説不上有多壞。
不同時代有不同標準,所以我們只能説“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中可能有三個壞人”,但是有一點筆者可以肯定,在這十位名將中,有一個人在任何時代都是絕對的壞人,要不是還有一點利用價值,曹操劉備孫權都會把他推出斬首。
除了那個絕對的壞人,另外兩位或許只是道德上有一點瑕疵,比如説排名第三的徐晃徐公明,本質上或許並不壞,但是為了陪襯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中的極品壞人,只好先委屈他一下了。
徐晃這個人,功利心是比較重的,跟演義小説寫的不同(咱們今天的標準是三國正史而不是《三國演義》),車騎將軍楊奉對徐晃,是有知遇之恩的:“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也。為郡吏,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
徐晃不但是楊奉帳下騎兵司令,而且還客串着參謀總長,楊奉對他言聽計從,徐晃就是通過楊奉,獲得了大漢朝廷承認的爵位:“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説奉,令與天子還洛陽,奉從其計。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
本來做主的是楊奉,但是陳壽為了突出徐晃,置換了主語,把迎親天子的功勞記在了徐晃頭上,要是按照公平寫法,應該是“奉納晃説而迎天子”。
車騎將軍楊奉手下的騎都尉都亭侯徐晃居然勸車騎將軍楊奉去順從雜號而且是臨時的“行奮武將軍”曹操,這建議好像有些不靠譜,於是徐晃與楊奉分道揚鑣:“晃説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後悔。太祖討奉於梁,晃遂歸太祖。”
前面咱們説過了,轉換陣營並不算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但是徐晃違背曹操戰略安排,一定要擒斬關羽,就有點急功近利了。
曹操派徐晃馳援襄樊,其戰略目的是解樊城之圍,讓關羽掉頭去打孫權。
曹操原本打得好一手如意算盤,甚至讓徐晃把孫權的進攻計劃都通報給了關羽,就是想做刺虎的卞莊和在鷸蚌相爭中得利的漁翁。為此曹操嚴令徐晃:“須兵馬集至,乃俱前!”
在派出徐晃的同時,曹操還給張遼發佈了命令,讓他帶着精鋭(增遼兵,多留諸軍)趕來參戰,收拾關羽孫權中的慘勝者。
但是還沒等張遼趕到,徐晃就率先帶着缺乏訓練的新兵(晃所將多新卒)向關羽發動了進攻,幾番鏖戰,關羽敗亡,曹軍也遭受了損失,最後便宜了孫權。
徐晃貪功冒進,打亂了曹操戰略佈局,關羽的地盤全被孫權收入囊中,曹操損兵折將寸土未得,還好徐晃擒斬關羽的目的沒有達到,否則曹操可就虧大了。
徐晃是一心要幹掉關羽以成就自己威名的,但曹操可不想自己承擔劉備的怒火:如果徐晃殺了關羽,那麼劉備就有可能不要荊州而跟孫權聯手攻打曹魏,這一點曹營謀士都看得很清楚:“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徐晃急於建功,差點壞了曹操的大事,而且他要擒斬關羽之前,還先套了一通近乎,在關羽放鬆警惕的時候突然發出格殺令,讓關羽既傷心又憤怒(這一點三國正史和《三國演義》記載一致,就不細説了)。
徐晃貪功而違背曹操命令,是為不忠;想用老朋友首級成就自己虛名,是為不義;只想殺關羽而忘了搶地盤,是為不智。
雖然有不忠不義不智之嫌,但是徐晃畢竟解了樊城之圍,曹操不好多説什麼,但也沒給徐晃任何封賞(按理説應該升軍銜加食邑,但是啥都沒給)。
徐晃雖然有點貪功冒進不講義氣,但是他的人品,好像不于禁於文則要強得多:于禁人如其名,但卻是隻禁止別人做錯事給別人立規矩,別人犯錯他越權誅殺,等到自己有了生命危險,就毫不遲疑地跪地請降了。
按照漢朝軍法(當時曹操還是大漢丞相),于禁投降而被關羽重用,那麼他留在後方的家屬,成年男子必然全被誅殺,女眷分給功臣為奴。幸好關羽沒有像張飛收嚴顏那樣重用於禁,否則于禁的家人就危險了——這樣看來,關羽羈押而不使用於禁,其實也是對於禁家人的一種保護。
為了自己苟活而不顧家人死活,于禁可能還不如李陵,在這一點上,曹操也很傷心失望:“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于禁如果不是對別人執法嚴明而自己背主求活,或許還不那麼令人討厭。于禁令人討厭之處,就是他此前居然還有個“執法嚴明”的美名。
徐晃于禁雖然有瑕疵,但是他們跟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中的極品壞人馬超比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這位極品壞人,就是演義小説中的大英雄,真實歷史中馬超馬孟起。
馬超的人品之低劣,在三國時期找不出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都説呂布方天畫戟專捅義父,卻不知道馬超連親爹親弟弟都害死了。
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把馬騰被殺與馬超造反的先後順序和因果關係顛倒了,於是坑死親爹的逆子叛臣就變成了替父報仇的孝子英雄。
馬超聯合殺母仇人韓遂一起造反,已經知道他在京城當衞尉(九卿之一)的父親馬騰必然難逃一死,奉車都尉馬休騎都尉馬鐵也活不成,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造了反,並且還令人心寒齒冷地做韓遂的思想工作:“今馬超棄父,以韓將軍為父。韓將軍亦當棄子,以馬超為子。”
大漢以孝治天下,孔融就是因為有不孝的言論而被族誅,馬超不但有不孝之言,而且有不孝之行,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他是不容於天地之間的極品惡人,至於其他的屠城(歷城)、殺嫗(姜敍之母)、賣友(彭羕),跟坑死親爹相比,已經不算什麼了。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把馬超當成了大英雄,甚至還編出了“一部三國演義,前表呂布後表馬超”的謊言,但是我們無論是看《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呂布馬超都屬於曇花一現,就連劉備也不敢重用馬超,以至於他四十七歲就鬱鬱而終,臨死前才在遺言中流露出了懺悔之意:“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唯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
馬超在給劉備的遺表中稱曹操為孟德(稱字表示尊敬)而不稱曹賊,並且説自己無話可説,事實上他也真沒辦法為自己辯解,不知道他午夜驚夢,會不會夢到父親馬騰和弟弟馬休馬鐵向他索命。
看到這裏,讀者諸君或許還會有不同意見,這一點大家可以討論。因為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所以説徐晃和于禁是壞人,未必客觀公正,但是馬超的所作所為,在任何時代都應該被唾棄。
文章最後照例請問讀者諸君:馬超是極品惡人,這一點洗也洗不白,但是説徐晃于禁是壞人,是不是有點冤枉?在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中,是不是有人比他們還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