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軍事海靈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秦王政八年,秦太后男寵輪子哥嫪毐被封為長信侯。以山陽郡為食邑,以太原郡為封田,國號為毐。
《史記》: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嫪毐不過只是秦國太后趙姬的男寵,從而忽略了他本身的權勢。嫪毐憑藉太后趙姬的寵幸,裂土封侯,權傾朝野,在當時的秦國絕對算是一方巨擘。僅僅是他這個長信侯的身份,在當時的秦國朝堂中,就已經是少有人可與之比肩了。在地位上能夠壓其一頭的,估計也就文信侯呂不韋了。
大家不要小看長信侯這個爵位,其乃是屬於正兒八經的封君,相當於一個小諸侯。這裏的封君,是戰國時期所出現的一種新式封爵體系。
在戰國之前,各國的封爵制度還是遵循周朝的宗法制,即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底下的士人,由此形成了一個十分穩定的金字塔結構。這裏面雖然等級分明,但是他們都屬於統治階層,所有人都享有自己封地內的統治權力。比如説卿大夫,名義上是諸侯的家臣,但卻可以在自家土地上修築城池,建立軍隊,設立官員,完全就是一個小的國家。
然而,隨着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出現,再加上週王室權威的持續衰弱,傳統的宗法分封制度崩塌了。尤其是各國互相兼併,集權制度加強,君主們不願意將手中土地再像以前那樣分封給底下的卿大夫,因為這樣會變相分走他們的權力。
所以,各國變法的重點就是改變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度,搞出一套新的爵位體系。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弄出了軍功爵位體系,不僅提高了百姓們征戰的積極性,更解決了封爵給她的難題。在秦國的軍工爵位體系中,這些雖然會得到土地賞賜,但是卻沒有響應的處置權力。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東方六國,雖然其爵位體系中依然有卿大夫這些名號,但是相應的待遇卻不一樣了,他們不再是統治階層。
但是,宗法制度根深蒂固,短時間內是不能徹底廢除的。畢竟這裏面有一大羣既得利益者,你不可能一次變法,就把人家原本的待遇給剝奪得一乾二淨。其次再招攬人才方面,新的爵位體系無法給予他們統治階層的地位,誘惑力相對較小。
所以,列國又弄出了一個封君制度,作為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所以我們看到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君”。什麼商君、信陵君、孟嘗君等等。《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但這個至尊其是相對的,即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至尊地位。所以,鄭玄在註解中稱:“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從這個角度來講,戰國時期的君其實就是有封地的人。
例如秦封衞鞅“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魏國以信陵封公子無忌,號信陵君。燕昭王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
而這些封君們,在自家封地上,是有着統治權力的。正如顏師古所説的“爵高有國邑者則自君其人”。這種情況也適合於戰國的封君。封邑內有完整的行政機構,封君是最高的統治者。在封邑之內,封君們可以築城置兵、設立官屬。例如商君衞鞅,乃是商邑之主,其在秦孝公死後,為了自保,曾發邑兵攻打鄭地,然後被秦軍擊敗。
《史記》:“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這裏的邑兵其實就是商鞅自己的私兵,説明封君擁有獨立的武裝。
再比如墨者鉅子投奔楚國陽城君,陽城君頒以符信,讓他為自己守衞封地。這裏的鉅子乃是陽城君私屬,直接向陽城君負責,而不是對楚國,這説明封君有任命官吏之權。
還有齊國孟嘗君封於薛地,號之為薛國。在孟嘗君遭到貶謫之時,薛國甚至可以脱離齊國,不分屬與任何諸侯。這意味着封君對於自己的封地享有外交處置權力,封地屬於他的私產,而不屬於君主。這些都表明,封君其實就相當於春秋時期的卿大夫。
當然了,作為一個過渡體系,封君源於卿大夫,但又不等同於卿大夫。其在卿大夫的基礎上,還有諸多的變通。一般認為封君即有封地,其實不然。封君也可以作為一個榮譽稱號出現,沒有封地的人也可以封君。類似的例子並不少,比如剛成君蔡澤、武貞君蘇秦、武安君白起,他們都是有君號而無封地。
所以,封君一般分兩種,一為實封,二為虛封。實封者臨土治民,封君對於封邑具有較穩固的領有權,邑內的行政、經濟、財政統歸封君支配,如同附庸小國;虛封者不臨土不治民,只要俸祿和榮譽,沒有封地。
當然了,不管實封還是虛封,其都是非常高的榮譽。戰國時期能封君者,要麼是宗室代表如信陵君無忌,平原君趙勝;要麼就是大功之臣,如商君衞鞅、武安君白起。而這也體現了戰國封君的兩個基本條件:計功分封和親屬受封。
也就是説,一個人想要封君,要麼就立下大功。像《管子》中所説:
“臣之能謀厲國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車兵進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
要麼就是宗室貴戚,如蘇秦説:
“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雖然這裏蘇秦説的是封侯,但其實和封君是一個意思。在戰國封君制度中,封君者不一定稱“君”,也可以稱公、侯,例如齊國孟嘗君田文,也被稱為薛公。楚國陽文君魯陽蚊子,又稱魯陽公。秦國應侯范雎,在《史記》中也被稱為應君。
當然了,從歷代封侯者的地位來看,他們應該是屬於封君中地位較高的那一羣人。以秦國諸侯為例,比如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哪個不是相秦多年,主理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封地上,他們則是一個比一個大,魏冉先封於穰,後又加於陶。呂不韋不僅有洛陽十萬户,還有河間十五城、藍田十二縣。
是故,著名史學界呂思勉先生曾這樣評價:
侯之爵較君為高,其地當亦較君為大。
從呂不韋等人的待遇來看,嫪毐這個長信侯,地位絕對不低。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説他有擔任要職。但當時秦王嬴政還未親政,趙姬身為太后,在國政決策方面,還是有着不小的話語權。
嫪毐有着太后的支持,插手朝政並不難。正是因為嫪毐有着這樣的便捷渠道,底下才會有那麼多的門客追隨。他們就是想通過嫪毐,從而謀取官職地位。
《史記》記載: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
有着如此之大的權勢,也難怪車伕出身的嫪毐,最後居然敢謀反叛逆。
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戰國時代結束後,封君制度的使命也完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推行郡縣制,設二十等軍功爵位制度,將封地和爵位的掛鈎徹底廢除。雖然此時依然有徹侯這樣的爵位,但其已經是虛封了,只拿俸祿賞賜,無法裂土治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