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一次會議上講,要劃清家庭和學校的責任,讓學校的責任迴歸學校,讓家庭的責任迴歸家庭。
當下中小學教育尤其是在學生的學習問題上存在的一個非常典型的矛盾衝突就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是理不清斬不斷。
想要解決家校之間徹底劃清責任的問題是很難的。
比較典型的兩個表現是:
1、學生學校裏的學習會被以各種方式、各種理由推到家庭中。
一直令很多家長不滿的“家長作業”就是這其中的代表。
大多數老師基於“讓家長關注/幫助孩子學習”目的以及個別老師基於偷懶目的都會要求家長配合老師在學生在家學習期間完成一些比如檢查作業、批改作業等工作。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家長看法確實是不同的,有人理解、支持,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對。
當然,在網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反對的聲音更多。
2、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學校教育本身的認識和理解也出現了分歧。
不同的家長教育理念也出現了很大的不同,有人更希望孩子接受的是“素質教育”,有人則依舊認為“應試教育”更有利於提高成績,還有人則希望學校(老師)能夠找到平衡點。
而學校教育尤其是小學、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往往極少會有條件達成“分層教育”,這也就使得學校教育相對會更加“單一”,因此很難滿足所有家長的訴求。
比如最典型的嚴格矛盾:學生的作業是多點好還是少點好?
別看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有很多家長吐槽孩子們的作業太多了,但是如果真的少了,另外一部分家長甚至也包括這些吐槽作業多的家長會更慌、更加心裏沒底。
學校所能提供的教育就某一所學校而言基本是比較“侷限”的而且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家庭對不同教育的需求卻是多元的,而且還是會不斷變化的。
比如有的家長在孩子低年級的時候會表示“不在乎學習”,但是孩子成績一旦真的很差且上了高年級之後,他們當中可能就會有人變成“只在乎學習”了。
所以我個人覺得徹底劃清家校責任還是非常困難的。
就比如説當下正是寒假,在很多人看來學生的寒假應該就是休息,那麼老師佈置的寒假作業算不算是“越界”了?
這個問題過去根本不是問題,但是現在卻成了問題。
如果你認為老師有這個責任和義務督促學生在寒假不能丟了學習這件事情,那麼該如何量化呢?或者乾脆説得直白點就是給學生布置什麼樣的寒假作業以及佈置多少作業才是合理的?
我認為這個界限是很難劃分的。
如果不佈置呢?
那麼必然就會導致學生寒假學習變成了家長們的“負擔”問題。
多數家長是不可能接受孩子整個寒假只玩不學的,但是大多數家長是不可能知道該給孩子佈置哪些學習任務的,所以他們可能會直接選擇讓孩子超前學或者是刷題或者是乾脆報班學——而這一切其實圍繞的還是“學校學習”進行的。
説實話,孩子能學還是好的,有很多家長還不得不為自己提任何要求孩子都不做的困難。
所以我認為“劃清”不是徹底“割裂”。
因為孩子的學習本身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甚至是社會教育都會同時作用於它,且彼此之間還有很強的關聯性、補充性、促進性。
所以“割裂”是不科學的, 如何合理“整合”,如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即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得到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指導才是最為關鍵的。
而在這件事情上多數家庭是很難達成的。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儘管有很多的家長也會跟孩子們一樣説寒假也得不到休息,寒假只不過是換個地方學等等,但是孩子老師如果真的在寒假什麼都不要求學生學,大多數家長反而會更焦慮。
學生放寒假了毫無疑問無論是從安全還是從學習上主要責任肯定是轉回到了家庭,那麼作為父母,您更希望這個時期孩子跟“學校教育”是割裂的還是依舊關聯着甚至是每天都會關聯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