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9月16日清晨5點42分,晨光熹微,蘇州大學鐘樓前的升旗台上,鮮豔的五星紅旗,與東方紅日一起冉冉升起,12971名青春面龐,莊重立下了“少年競爽振我家邦”的誓言。
大學生活的開篇,是人生轉折的重要場景,近日來,江蘇各高校紛紛舉辦開學典禮,為滿懷憧憬的大學新生上好大學第一課。
“最早的開學典禮”是蘇州大學今年一次全新的嘗試,分為啓程、播種、解惑、引航、征程五個環節,以線上直播形式向全校學生、全球校友直播。在升旗、頒發校徽、宣誓等一系列流程後,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湧、校長熊思東與新生一起前往新生林,種下一棵2020級桂花樹,藴意共同播下的夢想和希望。
“年輕的你們,就像初升的太陽,最富朝氣、充滿希望,願你們繼承蘇大人‘醒得早、起得早、動得早’的優良傳統,成為續寫蘇大新篇章的‘朝陽一代’!” 校長熊思東幽默地表示,有一些同學在享受着“風裏雨裏開學典禮,我都躺在被窩裏”的同時,也在彈幕裏刷屏提問,積極參與對話,雖然場景不一、方式各異,但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收穫。
“每個人的角色可能都會轉換,但問和答會貫穿人生的始終。”熊思東以“答案”為主題開始了講話,他説,進入大學,人生中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已剩不多,回答問題的技術手段和策略已經不重要,迎面而來的是題型難辨、答案難測的各種問題和考驗。而成長與奮鬥的意義,就是去尋找自己的答案,並在尋找答案的路上完成自我蜕變。大學是一個高頻率集中尋找答案的地方。這裏的人不畏權威,不迷信“標準答案”,以“提出問題”為最低要求,以“創新回答”為最高標準。
熊思東以文房四寶作為比喻,希望同學們執夢想之“筆”,煉知識之“墨”,展時間之“宣”,磨品格之“硯”。他説,品格如同好硯——“傳萬世而不朽,歷劫難而如常,留千年而永存”, 9天前,我國最後一位東京大審判全程親歷者——高文彬校友永遠離開了我們。1946年,他和9位校友臨危受命奔赴東京,憑藉非凡的膽識和超羣的智慧,將侵略者繩之以法。這股浩然正氣洗刷和終結了百年屈辱的歷史,捍衞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人類的良知。一個人只有鍛煉出與眾不同的優秀品格,才能有大境界、大格局,實現大作為。“在蘇大,我們所有人的答案都是硯邊點滴,但彙集在一起,就是歷史長卷的一部分。”
熊思東介紹,這次開學典禮在內容上很不一樣,是新生第一次以集體形式感知一所大學的精神文脈,我們希望在中國高校裏提倡新的風尚,把過去單向的、單一形式的開學典禮變成多向多維的,使得同學們有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開學典禮,“如果還有什麼要叮囑這些新生的話,就是希望他們要利用好大學的平台,做好大學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
如果説蘇大的開學典禮是精心設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5日的開學典禮則是恰逢細雨綿綿。學校緊急拿出5000多套雨衣,5000多名本科新生匯成一片藍色的海洋,以昂揚的姿態,共同迎接成為南航人的重要時刻。典禮現場不僅請來了北斗三號總師陳忠貴,南航航天學院院長,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也參加了典禮。
“今天,讓我們的新同學首先接受了一個考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院士走到演講台前,先脱去了雨衣,用簡單有力的語言為新生們開講。“今天,我們能高興安然地在這裏舉行開學典禮,離不開抗疫鬥爭取得的決定性勝利。戰勝新冠疫情後,接下來我們國家將面臨更多的建設任務。” 單忠德説,新生們大部分都是00後,最小的已是05後,註定是備受矚目的新生代,面對未來的道阻且長,需要直面考驗。
在因雨水而濃縮的講話中,單忠德強調了愛國之情,他説,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心中有祖國有理想,腳下就有力量。單忠德準備了很多科學家的故事對同學們深情講述,寄語大家愛祖國,立大志,“今年是我國第一架自制飛機特等功臣、我校張阿舟教授誕辰100週年,出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他,從小就立下了科學救國的遠大志向。面對百廢待興的航空事業,他主持完成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5的部件和全機靜力試驗,這也是飛機研製最重要、最困難的一步。”單忠德院士説,77級校友、C919的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入學前就立志當飛機設計師,在南航學習時非常刻苦,為了更好從飛行員的視角體驗飛機,他50多歲時還考取了商用飛機駕駛執照,“能蓄多少水、儲多少能,取決於每次的態度,也決定了大家未來能做多大的事,成就多大的夢想。”
單忠德説,北斗三號衞星總設計師陳忠貴校友用20年的嘔心瀝血,見證了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區域到全球;火星探測器的總指揮葉培建院士,用50多年的深耕細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數個第一做出了重要貢獻;孫澤洲校友用20載的青春年華,經歷了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航天事業大發展;黃領才校友十年磨一劍,為鯤龍由紙面立項到海上首飛奉獻了青春年華。
單忠德表示,今年,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組網,“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升空,鯤龍水陸兩棲大飛機海上成功首飛,都與南航人密切相關,在開學第一課援引這些知名校友閃亮的名字,是希望同學們胸懷一顆奉獻的大愛之心,明白“奮鬥之路再怎麼艱苦也是美的、再怎麼付出也是甜的”。
在開學第一課讓新生們觸摸學校文化和情懷,是學校開學第一課的重要元素。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給新生上的思政第一課,特別強調了學校自立校起就藴含的知農愛農為農的情懷,“知農、愛農、為農情懷並不是只要求涉農專業的同學具備,我們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具備這個情懷。”他説,新中國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是以農業起家的,我們不能忘本,這既是初心使然,更是人生信條,將指引所有師生奮鬥前行的方向。
對青年人的成長,袁壽其説,面對今天的網絡世界,觀點和知識已經不再是稀缺之物,青年人掌握信息技術快,更容易被這個時代的“快信息”所吸引,但青年人自身的獨立思考,並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才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生命力。近幾年,中國的大科學探索如反常量子Hall效應、鐵基超導體、超1%基因測序等重要基礎性研究,以及嫦娥、天眼、量子通訊、“蛟龍號”等重大裝備研製,這些重要創新都是以年輕人為主。他鼓勵同學們創時代之所趨,創人民之所需,“探索路上,誰能咬牙闖關,永不言棄,誰就能搶抓新機遇,開創青年時代新篇章。”
“恰同學少年,28年前,我初入南大時就像大家一樣充滿憧憬。”南大開學典禮上,中科院院士樊春海面對新生回憶起“難免年少輕狂”和“困惑迷茫”。樊春海201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只有45歲,創下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紀錄,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路,樊春海告訴學弟學妹,“既誠樸,又雄偉,這是我們南京大學的立校之魂,也是銘刻於我們每一位南大學子身上的印記。踏實做事,志存高遠,要把握好母校深厚的學術底藴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在這堂課上,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呂建則寄語同學們,立足校園,放眼時代,投身社會,樹立與時代同步共鳴、同頻共振的立世格局。要有勇於探索的智慧能力,在實踐與奮鬥中提升知行合一的能力,達成系統化的“知”與有價值的“行”的協調與統一,致民族復興之遠,做擔當有為的時代新人。
交匯點記者楊頻萍 王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