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年間,為了聯合西域諸國對抗匈奴,張騫被派遣出使西域,溝通月氏獲取幫助。月氏的幫助沒有拿下,漢朝也憑藉自身的能力直接將匈奴趕至了漠北草原,但張騫出使西域的那條道路卻隨着漢朝的強大而開始壯大,通商的人多了,絲綢之路也就應運而生。
後來這條路陰差陽錯開通的貿易之路成為了中西方交流的紐帶,也成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時間流逝,原本發展緩慢的歐洲通過地理大發現佔領了美洲新大陸,並開始了罪惡的黑人貿易;之後工業革命爆發更是讓他們的生產力快速增長,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大肆全佔殖民地,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當英國侵佔了印度後,下一步就開始對絲綢之路虎視眈眈,想要奪取這一要地,同時打通前去中國以及中亞跟西亞各國的道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同樣意識到絲綢之路地理位置的重要,於是他趕忙派遣手下到絲綢之路設立關卡,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派一批人去換防。就這樣,著名的賽圖拉哨所建立起來了。
由於關卡地勢崎嶇,所以建立哨卡的難度十分大。當時很多人都不願意去這麼危險的地方駐防。情急之下左宗棠只能派遣敢死隊去那裏建立工事。敢死隊總共有100多人,等到建築完畢後只剩下了10多個人,這裏也成為了當時清政府海拔最高的駐地,承擔着守護西部防線的要職。
但賽圖拉哨所的環境實在是太艱苦了,這裏氣候日温差十分的大,運輸交通條件也不方便,所以糧食供給相對不足,像蔬菜肉類這些不易保存的事物就不適合供給給駐防的官兵食用,他們只能選擇小麥等麪食作為自己的主食,畢竟這類食物比較容易保存,並且食用起來簡單方便,所以受到了邊防士兵的一致青睞。
由於這一地區實在是太過重要,所以到了民國時期,這個換防的傳統仍然保留了下來,哪怕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神州大陸處處都是混戰,這裏依舊有人堅守着,堅守在荒無人煙的祖國最西邊境。
當時國軍設立的哨兵換防期限是一年一換,這一年期間這些邊防戰士們一半的時間在巡邏,另一半的時間駐守在哨所裏,這是由於賽圖拉哨所的環境所決定的,畢竟這裏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區的45%,紫外線強度高出一半,冬季長達6個月,是不折不扣的“生命禁區”,如果冬天你依舊在外巡邏,很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這也是為何設立一年一換的原因,畢竟這種高寒地區,實在是太煎熬了。但是這種情況卻在最後一班賽圖拉哨所的士兵上發生了變化。這一個班的兵力來到賽圖拉哨所駐防,他們怎麼也沒想到,這是他們持續最長時間的駐防。
他們還是像往常一樣執行巡邏的任務,可是到了時間發現沒有人前來換防。一開始他們以為可能是路上有事耽擱了,所以選擇堅守崗位不擅離職守。但是幾天過去了,幾周過去了,幾個月過去了,該換防的人始終沒有來。
是出了什麼意外嗎?這些邊防戰士不得而知,但是出於軍人的本能,他們依舊選擇堅持下去。他們用先輩的方式,在冰冷的晚上用牛糞引火取暖,食物方面由於長期缺少供給,他們不得不上山打獵和挖野菜充飢。就這樣日復一日重複了四年,也餓了四年肚子,勉強才活了下來。
時間一晃來到了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肯定也要派士兵來此駐守。等到一眾解放軍來到賽圖拉哨所才發現,這裏竟然還有國軍的一個班的兵力。由於賽圖拉哨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些士兵並不知道國軍已敗。他們只知道自己終於等來了換防的士兵,自己沒有對不起軍人的天職。
看到解放軍的那一刻,國軍們半是抱怨半是鬆了口氣的説:“你們怎麼才來啊,我們已經等了4年了,這是又換了新軍裝了?”解放軍戰士聽到這句話,鼻子一酸,向他們深深的敬了一個軍禮,這一刻沒有國軍跟解放軍之分,他們都是為了祖國邊關事業而奉獻的邊防戰士!
這就是軍人,鐵骨錚錚,沒有接到命令的時候,即使遇見再大的困難,他們也不會退縮,在一個國家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我們現在的歡聲笑語和國泰民安,軍人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和學習。
如今雖然是和平年代,但在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地方,同樣有着戰士們默默守候着,就像文中寫的這些邊防戰士們一樣,如果沒有他們把守着國門,哪來我們如今安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