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學得最輕鬆的科目是英語,回過頭來看真的不是因為天賦異稟,靠的就是內驅力這種東西。
因為父母是純純的理科生,數理化非常好,導致我從小寫數學作業都戰戰兢兢生怕我媽多瞟一眼又能多發現一個錯。她總能準確地幫我找到最合適的教輔,一天不拉下地批改,報上那會兒能報的所有培優班。可想而知我壓力山大。
萬幸那會兒家長老師都沒有微信,不能隨時互相交換情況,我常常去培優班籤個到就逃走了,和同學一起去江邊溜達,去做一圈環線的公交,有時候啥也不做就繞着我家小區一圈又一圈浪費人生,時間差不多了按時回家。回家的我在我媽眼裏還是那個平時成績不錯,週末還乖乖培優的小孩。
絕地反擊是當我發現上了中學,學校開始越來越重視英語,而英語恰好是他們不太能管得上的領域。我開始有策略地把一個個培優班換成了新東方,把課後教輔換成了她批改不了的語法題,還每週給自己安排看幾部電影説要「增強語感」……
我清晰記得那段時間的空氣都飄着自由的香甜,每個週末甭掛颳風下雪我都哼着歌去上XDF,來去的時間是屬於自己的,上課的時間是屬於自己,到底學進腦子多少也是屬於自己的。不意外後來我的英文比打了那麼多年基礎的數學要好很多。
當你由內而外地想學一樣東西,那種內驅力的能量級別和被強加過來的是截然不同的。我總默默提醒自己少自作聰明,別把女鵝逼成那個需要假裝出門培優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