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會的世俗化與近代化開始於殖民時代。
那是一個一切都由不得印度人自己的時代。歐洲殖民者(尤其是英國)帶來了屈辱與壓迫,也順便破壞了固有的社會結構,帶來了近現代文明。數千年的舊生活習慣一朝被改變,對印度人來説當然是一種一時難以接受的文化衝擊,休克與鬥爭在這個階段從未停止。
但當這種衝擊逐漸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了世界潮流的一部分,印度人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命運的安排,甚至誕生了一羣引領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完成了社會形態的現代化轉型。
來自西方的衝擊
傳統印度社會依靠種姓制度將各個族羣禁錮在自己的等級與工種裏,社會結構相對穩定,幾千年來面對種種外族的入侵,這一特徵也並未消失,反而可以將外來民族印度化,直到英國殖民者的到來,一種截然不同的組織模式,用軍事實力和制度化的力量改變了印度。
大英作為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廣佈四海
最重要的五個:印度、南非、埃及、加拿大、澳大利亞
這其中又以印度對帝國貢獻最大
真 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十七世紀初,成立之初的英屬東印度公司雖然背靠英國王室地位煊赫,但也僅僅是一家在印度沒有固定據點的貿易公司。直到1615年莫卧兒帝國的皇帝給予其定居的權力,壟斷了英印貿易的英屬東印度公司才開始逐漸擴張。
英國人並非最早來印度的歐洲殖民者
葡萄牙人來的更早,且佔據了早期大部分商站
英國人也是好不容易才在印度海岸站穩腳跟
(17世紀初期印度半島)▼
在王室支持和皇帝默許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佔領土地、鑄幣、武裝、結盟、宣戰、簽訂和約的權力,甚至還擁有管轄地區的立法與實際上的司法權,已經相當於一個政治實體。
1835年東印度公司硬幣
以至於丘吉爾口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七年戰爭的印度部分,直接由公司武裝力量對抗法軍並取得了勝利。法國人的印度夢幻滅,只剩下幾個不設武裝的沿海據點,英國人在印度的發展從此走上快車道。
而在英國人戰勝法國數年後
東印度公司也丟開傀儡政權直接露面
從此作為印度半島一個強力政治勢力不斷擴張
面對印度半島上互相猜忌的土邦,東印度公司使用拉攏、挑撥、打壓多種方法合縱連橫,最終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
1801年後的東印度公司旗幟▼
至此,英國的語言、生活習慣、法律是軍事開始以制度的形式對印度施加影響。但是這種依靠特許經營權與政府扶持的壟斷貿易公司缺乏政治技巧,將殖民地人口視為低人一等的他者的態度,也註定了這種統治不受歡迎。
印度人服侍東印度公司職員
因為東印度公司賑災不利,孟加拉大饑荒(1770年)導致當地人口鋭減;試圖壟斷北美茶葉市場導致波士頓傾茶事件;印度因被過度盤剝而進口量下降,公司卻因為管理不善和軍備增加成本激增。
由此間接導致的北美殖民地獨立對英國真是重大打擊
英國政府也深知這家公司無助於英國對印度的統治,經過議會各派力量的較量與妥協,利用十九世紀幾次頒佈特許狀法案的時機,一步步讓東印度公司轉變角色並淡出歷史舞台。
此後,不僅東印度公司對印度貿易的壟斷權被剝奪,連原本董事開會討論決定的人事任免,也交給了文官考試,並且規定不得因種族、膚色排除印度人任職,讓印度知識分子接觸了英國的政治理念,及培養了可靠的助手,也培養了未來的敵人。
讓印度上層也效忠女王,對印度的統治才真的穩固
惠及人羣更多的社會改革體現在女性權益方面。
1812年起當局就下令禁止強迫寡婦自焚殉葬,之後又多次重申,1829年則直接禁止了這一陋習,勸誘自焚者則視同謀殺,隨後又立法確認了寡婦再嫁的權力,並規定瑣羅亞斯德教與基督教一夫多妻為非法。印度傳統裏男子適婚年齡為10歲,而女子僅為6歲,通過立法,適婚年齡被推遲到了18歲與14歲。與此同時,女子學校也開始在印度出現。
到了現代社會,
雖然大多數人結婚前年齡在20歲以後
但仍有很多少年夫妻和無法拒絕的包辦婚姻
反彈與整合
可這些政策並不會為東印度公司續命,反而推動了它的早亡。
殖民者的腐敗與強取豪奪令印度人不滿,而文化與習俗上的衝擊則直接讓文化的弱勢方感到被冒犯,成為點燃火藥桶的火星。“豬油牛油是子彈潤滑油原料”的傳言讓公司的印度兵發生譁變,雖然東印度公司更換了以蠟作為潤滑劑的子彈,並聲稱前者是謠言,但是長期積壓的不滿情緒一經爆發便難以被扼制。
即使你英國人堅船利炮
也不要輕易挑戰人民羣眾的傳統文化..
1857年士兵譁變引發民族大起義,東印度公司聯合21個土邦鎮壓,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支持革命的莫卧兒帝國徹底覆滅(之前已經淪為傀儡),印度本土持明確反抗態度的封建勢力基本被清除,反而加速了英屬印度的社會轉型。東印度公司也因為成本難以控制、辦事不力被英國順勢“削藩”,把管理權交給了國王的內閣。
封建勢力在這一場戰爭中落下帷幕
英國人卻成為了更強大的禁錮者
英國政府一旦接收這筆龐大資產,就拿出了自己“以夷制夷”的老手藝,一改東印度公司傲慢的態度,用柔性政策融化印度本地勢力。
此時英國統治範圍既有其直接統治的13個省,又有承認英王為最高統治者,內部自治程度各不相同的數百個土邦。為了整合散裝程度如此之高的印度,英國採取了“推廣教育”和“利用不同宗教與種姓間的問題轉移矛盾”的方式。
不管下層多麼混亂鬧得多兇
讓上層保持對女王的效忠就對了
而前者又一次推動了現代化與世俗化的進程。
關於印度的教育問題有兩種主流觀點,一種認為印度有別於西方,教育應該弘揚本土特色,復興印度傳統文化;另一種則認為應該在印度普及英語,推廣英式教育和西方課程。
印度現著名的幾大高校,很多是在英國接手之後建設的
出於培養殖民地本土職員來完成基本事務和歸化印度的需要,英國直接管理印度後,教育理念逐漸傾向於後者,成就了英語普及率較高的精英階層,為印度與世界接軌降低了難度。但萬事皆有代價,這些知識分子學完西方那一套卻走向了民族主義,用逆反的方式表達對殖民統治的不滿。
拉合爾國立學院師生的照片
這其中就有被印度人奉為英雄的革命家
而他們中的佼佼者將領導印度的獨立與並影響了之後印巴的發展。
印度人的努力
隨着英國殖民的步步深入,印度社會的生產關係產生微妙變化,出現了農業產品化、經濟作物逐步推廣、近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的現象,印度教所依託的傳統農業社會此時逐漸解體。
1890年的孟買街頭
深受印度教思想影響的印度人,特別是傳統上的知識階層婆羅門受到的思想衝擊尤其巨大,被迫摸索出了一套“印體西用”的現代化思路。
印度本土知識分子的先聲源自於羅姆·羅易。他結合印度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理論,在1828年創立了印度教改革團體“梵社”,其神廟向不分種姓、膚色和具體信仰的所有信徒開放,鼓勵教育,反對宗教對立、繁瑣的宗教儀式、殉夫、童婚等宗教現象與社會問題。
1964年印度郵票上的羅姆·羅易像
被稱為“印度文藝復興之父”
這一思路在孟加拉的知識分子圈中有一定影響力,此後孟加拉地區出現了祈禱社、吠陀社、羅摩克里希納傳教會等印度教改革組織,都有反對宗教對立、革新教義、融合其他宗教的特點。英屬印度東部的孟加拉成為印度教改革的中心。
東方大亮的同時,西方也在亮。
曾是東印度公司總部駐地,同時掌控着南亞棉花貿易的孟買也在依憑自己的經濟實力,為印度的思想現代化做出貢獻。這裏出現了諸如“聖社”的改革組織,認為種姓制度和賤民制度不符合吠陀傳統,主張社會平等,任何人都有研究吠陀的權力,不啻為南亞的新教改革。
孟買曾是印度國民議會的傳統據點和發源地
在後來的印度獨立運動起着主導作用
英國文化影響加深、西式教育的推行,讓新一代不再僅僅從信仰層面革新印度,推動世俗化與現代化的思潮開始加入了謀求印度獨立的元素。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們也被時勢造成了英雄,走上了謀求印度獨立的道路。
轉變最快的是本來在印度教社會飽受壓迫的賤民階層(達利特)。在英國的扶持下,部分達利特開始受教育,甚至出國留學,這讓他們認清了一個事實——如果依靠婆羅門主導的獨立運動卻不改變種姓制度,他們在獨立後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賤民階層成立了一些政黨,現規模最大的為印度Bahujan Samaj
在去年的大選中,是第二大政黨
希望得到更公平的教育和經濟地位的他們,開始嘗試利用印度獨立運動與英國的矛盾,謀求獲得獨立選區。賤民出身的日後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德卡便是其中的領袖人物。
安貝德卡(左一)是印度獨立後第一位法律部長
被任命為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撰寫印度新憲法
同樣支持賤民但是反對徹底剷除種姓制度的甘地,理念比較折中,代表着民族運動裏的主流力量。他向多方呼籲團結,感受到壓力的國大黨用取消賤民制度決議拉攏達利特人,也成為了印度各階層互相諒解融合的先導。
正是種姓制度造就了賤民這一階層
種姓制度不廢除,賤民永遠是賤民
最終,各個階層合力推動了印度獨立,並於1948年立法廢除種姓制。
在印度“大人物”或“小人物”的努力下,如今的南亞(原英屬印度)是不同種姓、信仰之間競爭、合作的結果。外部帶入的世俗化與現代化的種子生長在前現代化的土地之上,最後形成了今日既先進又落後的印度。
憲法中早已規定消除種姓制度
不過精英階層積累的經濟實力,享受的資源
和低種姓階層之間的差距並沒有隨着時間而縮小
在貧富差距更明顯的現代印度
真正的廢除種姓制度,遙遙無期
如今印度依舊處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雖然官方長久以來試圖彌合種姓制的裂痕,近年來甚至在教育、公務員錄取等方面向低種姓定向傾斜,但是種姓制死而不僵(特別是在廣大鄉村地區),甚至成為了印度教民族主義一次次回潮的契機。
不過城市化與現代化還在加速的印度,畢竟不失為一個進步中的發展中大國。如今在印度的互聯網上,常常能看見婆羅門抱怨自己被忽視,想來也算一種進步的體現。
參考文獻:
吳宏陽 殖民地時期印度社會世俗化進程研究
歐東明 羅易在印度世俗化進程中的作用
吳宏陽 印度世俗化進程與賤民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