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藝術考級成了“雞娃”新戰場 | 新京報專欄
“素質培訓是素雞,學科培訓是葷雞”,“不考級就是白學”。隨着素質教育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給孩子報藝術興趣培訓班。尤其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進一步減少,有更多的時間培養興趣愛好,參與藝術興趣培訓。而與之相伴的,是五花八門的等級考試,一些甚至成為束縛孩子創造力、好奇心的枷鎖。
培養、發展學生藝術興趣的藝術培訓,因與藝術考級掛鈎,有演變為“應試藝術”,增加學生負擔的趨勢。遏制這一趨勢,應清理規範藝術考級,並加強對校外藝術培訓機構的監管,不以藝術考級刺激家長的培訓焦慮。
11月11日,湖北武漢一家藝考培訓中心,報考藝術類舞蹈專業的高三學生在接受封閉性強化培訓。圖/IC photo
考級讓藝術培訓成了新“剛需”
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已經全面實行“公”“民”同招,並電腦搖號隨機錄取,也就是説,學校不可能再看學生簡歷、舉行面談招生。因此,一些人就不理解,既然藝術考級已無法在升學中派上用場,為何家長還熱衷藝術考級?
這麼説,就是不太瞭解家長的心態了。雖然藝術考級已基本完全與升學脱鈎,但為了讓孩子的履歷更好看,一些“雞娃”的家長陷入綜合素質比拼,希望孩子證書越多越好,也以此展示自己的育兒成就。
加之藝術培訓機構,對考級的重要性加以渲染,送孩子接受藝術培訓的家長,也就被裹挾到考級競爭中,似乎孩子不參加考級獲得證書,就相當於沒有參加培訓。參加培訓的目的,就這樣從培養興趣變成了參加考級、獲得證書。
當下,藝術培訓與藝術考級相輔相成,成為擴大培訓需求、考級需求的重要手段。據報道,近年來,我國少兒藝術培訓市場規模逐年擴大,2017年全國市場規模約670億元,到2020年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番,高達1300億元。
龐大的培訓市場,也滋生了各種各樣的藝術考級,如樂器、舞蹈、朗誦、快板、主持等都有考級。可以説,對應每一個藝術培訓項目,幾乎都有藝術考級,有的是培訓帶出了考級,有的則是考級製造培訓。
這背後的邏輯,都不是圍繞培養學生藝術興趣,而是生意邏輯,也就是把培訓、考級作為一門“生意”,怎麼能擴大市場規模與體量就怎麼來。
如果説,學科類培訓機構利用中高考的學科考試,開展提前教育把學科培訓變為“剛需”,那藝術類培訓機構就在利用藝術考級,意圖把藝術培訓變為新“剛需”。
資料圖。圖/IC photo
有必要給藝術培訓大幅“瘦身”
這一切,顯然背離了藝術培訓的初衷,必定加重學生的培訓負擔和家長的焦慮。為此,還需對藝術考級進行清理規範。
在此方面,可借鑑治理競賽熱的辦法。此前,為治理競賽熱,我國不但要求學校招生與競賽脱鈎,取消競賽獲獎的中高考加分,還對競賽實行白名單制度,為競賽大幅“瘦身”,嚴控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項目。
面向小學生和幼兒的考級,對促進藝術興趣培訓並無多大作用,反而會誤導孩子認為參加培訓就是考級,並刺激家長以功利的態度對待藝術培訓。為此,有必要取消所有面向小學生及幼兒的藝術考級,對於中學生的藝術考級,也必須嚴格限制項目,實行白名單制度。
我國正在推進的“雙減”,把校外培訓分為學科類培訓與非學科類培訓,藝術培訓、體育培訓等為非學科類培訓。隨着“雙減”的推進,不少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進行非學科培訓,資本也湧入非學科類培訓領域。輿論普遍擔心,這有可能導致藝術、體育等培訓出現新的“內卷”,增加學生的負擔。
實際上,教育部對此已經明確,要出台針對非學科培訓的監管措施,防止出現政策空白。藝術培訓等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應有對藝術培訓的正確定位,即為有藝術興趣、特長的學生提供發展興趣的培訓服務,而不能以功利的考級來刺激家長的焦慮,以此擴大培訓市場需求。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非學科類培訓就可能重蹈學科類培訓的覆轍,面臨嚴格的監管。必須意識到,“雙減”要減輕的是學生校外培訓負擔,而不只是學科類培訓負擔。
對於藝術培訓,家長也需有必要的理性,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攀比報班、考級,以為報班、考級越多越好。選擇藝術培訓,要結合孩子的個性、興趣。不顧孩子的興趣,把家長的選擇強加給孩子,不但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興趣,還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傷害孩子的興趣發展。
特約撰稿人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李瀟瀟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