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的天空裏,東面的地平線上突然升起了成千上萬道“禮花”,它們看起來十分耀眼......它們齊齊劃過夜空,划着美麗的弧線向東岸飄去,可惜這不是節日的焰火,而是俄國人的喀秋莎!”
這是一位德軍軍官回憶70年前一場戰役時所留下的隻言片語,到底是什麼戰爭會讓他如此地難以忘懷呢?這場戰爭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這場殘酷的大戰中,探尋曾經發生的點滴故事。
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開始對歐洲各國展開了瘋狂的侵略活動。位於東歐的多瑙河明珠——匈牙利也未能逃脱納粹的魔爪。1939年親納粹的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正式執政,匈牙利便成為了軸心國的一部分。
1941年起匈牙利正式對蘇聯宣戰,長達三年的時間裏,共有20萬匈牙利軍民為此傷亡。隨着蘇軍不斷地將戰線開進匈牙利境內,以霍爾蒂為首的匈牙利高層決定在1944年初退出二戰,徹底與納粹分道揚鑣。
但納粹絕對不允許這樣的“背叛者”存在。1944年3月,德軍發動了“瑪格麗特”行動,匈牙利領土全部淪陷,成為了希特勒在歐洲“新秩序”的一部分。此後由於戰事變化霍爾蒂曾試圖與盟軍媾和,但被德軍識破。不久霍爾蒂便被納粹廢黜,極右翼親納粹政黨“箭十字黨”正式上台。
而蘇軍在佔領羅馬尼亞後,於1944年10月6日開始向匈牙利發動大規模進攻,意圖擊敗德軍並一舉解放這裏。經過近一個月的激戰,匈牙利東部大部分已經是紅軍的“囊中之物”,10月底紅軍主力抵達首都布達佩斯附近。
根據蘇軍大本營的意圖,如果能成功奪取布達佩斯,不僅會打通蘇軍進攻德國本土的路線,確保蘇軍東部戰線的擴大;另外在之後的雅爾塔會議中,蘇聯也可以憑藉此次戰役能夠增加與英美等國的談判籌碼。因此布達佩斯就成了蘇軍前進路上一塊不得不啃的“硬骨頭”。
為確保布達佩斯戰役的萬無一失,斯大林嚴厲要求不久前剛剛結束羅馬尼亞戰役的烏克蘭第2、第3方面軍立即投入解放布達佩斯的戰鬥中,而兩支英雄部隊的指揮官便是大名鼎鼎的蘇軍元帥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和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另外剛剛脱離軸心國統治的羅馬米亞、保加利亞部隊也參與了戰鬥。包括70個步兵師、3個坦克師、4個機械化師等110萬名士兵;重武器方面,共有近萬門火炮、23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各類飛機2300架。單看紙面上的數據,蘇軍可謂派出了最精鋭的力量來“征服”布達佩斯。
而對於城內的德軍和傀儡政府軍事力量而言,他們的“力量”就顯得寒酸許多:包括德軍第8、第6、第2裝甲集團軍下轄的部分部隊,以及匈牙利第2、第3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共計50萬名士兵組成 ;而400餘輛坦克、突擊火炮和588架各式飛機便是布達佩斯守軍的全部重型裝備。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是時任南方集團軍羣的弗里斯納上將,匈牙利傀儡軍隊是由伊萬·拉迪和德熱·拉斯洛負責領導。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橫穿全城的多瑙河將布達佩斯分成了兩部分。地處河岸台地和石灰岩丘陵的布達由於依山而建,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而東岸的佩斯一馬平川,沒有任何的天然屏障阻礙,很容易受到外來力量的侵擾。
對於這樣的地理情況,德軍早就做好了萬全準備:一支裝甲師在佩斯的北區進行佈防,而另一支裝甲師則是從佛特一直延伸至首都以東和東南面的拉科什宮地區。剩餘的部隊一道並肩在多瑙河西岸的布達作戰。蘇軍則將全部兵力運送到布達佩斯附近的城鎮,110萬士兵被分成兩個機動集團,目的是將布達佩斯與城中的德軍、匈牙利軍進行分割。
1944年10月29日,二戰歷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最為血腥的圍城作戰正式拉開了帷幕。蘇軍坦克羣首先趁德軍尚無重兵保衞之際,突然發動了襲擊,德軍隨即分成多個反坦克小組和戰鬥部隊,對蘇軍的先頭部隊進行了猛烈的阻擊。
雙方在戰鬥初期就已經進入了艱苦的拉鋸戰,戰略要地和重點區域反覆易手,蘇軍為此付出了重大的傷亡。11月2日,蘇軍才勉強抵達到布達佩斯近郊15公里處,隨後蘇軍又遭受了德軍的完全抵抗。
這樣的戰鬥持續到了12月20日,當天蘇軍以損失9.8萬人的慘重代價在埃斯泰爾戈姆勝利會師。並完成了對布達佩斯的完全合圍。受了重大挫折的德軍宣佈換將:原指揮官弗里斯納被德軍大兵營解除職務,黨衞軍上將卡爾·普費弗-威登布魯赫成了新的德軍指揮官。
德軍也隨後組成了一支裝甲師來阻礙蘇軍的前進,雙方多次展開了裝甲和人員的混戰,但最終在蘇軍毀滅性的炮火中變成一堆廢鐵,而那一天正是西方的聖誕節。德軍士兵在蘇軍炮火下中度過了他們人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聖誕節。
當天中午,蘇軍的裝甲偵察部隊便和黨衞軍第8騎兵師在城堡山進行了戰鬥。房屋、山崗和大道成為最初的戰場,由於沒有足夠的兵力,蘇軍只能一寸一寸地強攻。在西部突破受到德軍的限制後,蘇軍決定將進攻重點轉移到布達佩斯盆地的東區、北區和南區。
12月28日,在與德軍第13“統帥堂”裝甲師的激戰兩天後,蘇軍的進攻速度變得緩慢起來,這裏除了德軍和匈牙利部隊的頑強抵抗之外,馬裏諾夫斯基元帥還有另一番打算:勸降德軍,保證德軍的安全。為此他還特意向統帥斯大林彙報了這一情況,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於是馬裏諾夫斯基派出手下的奧斯達本科上尉和米克洛斯·斯坦梅茨上尉進行勸降,但二人都先後死在勸降的路上。而守軍也明確地告知元帥:“拒絕投降,直到戰至最後一人”,戰火隨即在29日再次重燃。
29日至30日夜間,德國空軍對城內的守軍實施了物資補給,甚至幫助守軍撤出了268名傷病員。但這依然無法改變城內德軍、匈牙利守軍的補給緊缺、重武器不足的窘境。正如一名士兵所説:“……我們打得不壞,但是蘇聯人可以隨時補充損失的人員和裝備,對我們來説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一想到這點就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挫敗感,真令人沮喪……”不久,蘇軍向城內守軍發動了一次猛烈的炮擊,共有1萬門火炮參與。1944年的最後一天就在蘇軍無情的炮火中宣告結束。
1945年的元旦,為了幫助城內的德軍擺脱蘇軍的圍困,由赫伯特·奧托·吉列黨衞軍上將指揮的黨衞軍第4裝甲軍從布達佩斯西北面發動了代號為“康拉德1號”的解圍作戰。併成功地將蘇軍第31近衞軍擊退到距離城外32公里的地方。
援軍的短暫勝利大大提升了守軍的士氣,城中僅有的防空武器被全部調動起來,空軍不斷通過運輸機轟炸機向城內運送物資,失去了坦克和火炮的裝甲兵都變成步兵進行作戰。德軍希望通過援軍的幫助徹底扭轉不利的戰局。
但蘇聯絕不會讓這樣的計謀得逞:在馬裏諾夫斯基的指揮下,近衞第6坦克軍與第7近衞集團軍在1月6日發動了對德軍的反攻,將德國援軍與城內守軍徹底分割,加之其他部隊密集不透風的圍困。先頭援軍儘管已經看到近在咫尺的城內建築,但由於戰線拉得過長無法進行有效的進攻。“康拉德1號”正式宣佈失敗,此後德軍還曾組織過“康拉德2號”作戰,但由於蘇軍的頑強抵抗也宣佈失敗。
失去了援軍的守軍,生存狀況也越發糟糕,由於最後一條可供大型飛機起降的跑道被蘇軍摧毀,德軍不得不使用滑翔機進行物資運輸;為了緩解口糧不足的問題,士兵被迫宰殺馬匹來充飢。城中的居民也由於沒有必要的食物而相繼死去,同時“箭十字黨”還在城中大肆處決猶太人和反對者,使布達佩斯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同時蘇軍對城市外圍的攻擊力度越發加大,1月7日奇斯佩的德軍防禦被擊潰;兩天後新佩斯區也被蘇軍攻破。不久之後佩斯西北面的城市公園和英雄廣場於1月12日失陷。面對蘇軍的攻擊,德軍與其在城市中展開了血腥的巷戰,正如一位記者所説:“這是一場可怕的戰鬥,上一次這樣的景象還是在幾年前的斯大林格勒……街道和庭院佈滿了屍體,整座城市彷彿都被罩在一塊灰塵和煙霧的巨型斗篷下。”
隨後的日子裏,德軍一方面組織士兵進行抵抗,一方面準備進行突圍。但蘇軍對於城市的佔領正以幾何倍速度增長着,2月5日城堡山被蘇軍圍困,皇宮要塞中的德軍甚至利用公墓的墓穴來與蘇軍周旋。1945年2月11日晚20點,德國守軍在進行最後一次內部會議後,決定率領剩餘的部隊進行突圍。
但在蘇軍猛烈地炮火下,這些德軍士兵猶如待宰的羔羊一般。猶如屠殺般的戰鬥中,德軍只留下了一堆堆的屍體,總共有近20000人在幾小時內倒在了紅軍集中炮火和飛機的夾擊下。剩餘的士兵大部分被趕來的蘇軍士兵所俘虜,其中就包括布達佩斯守軍司令——黨衞隊上將卡爾·普費弗-威登布魯赫。最後只有785人逃脱了蘇軍的包圍圈,城內的守軍幾乎被完全消滅。
2月16日,蘇軍終於完全控制了城堡山,持續了108天的布達佩斯戰役終於告一段落。第二天上午9:00,全世界人民在收音機前聽到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偉大的蘇聯紅軍在浴血奮戰之後,終於解放了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全殲法西斯德軍及其僕從軍隊,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勝利的旗幟已經高高飄揚在這座多瑙河名城的城頭上!”
據戰後的統計,德國南方集團軍羣總共損失了125000人,所有重武器全部毀損;蘇軍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從1944年11月中至1945年2月中蘇軍總共有80026人陣亡,240056人受傷,32000人失蹤。損失坦克1766輛,火炮4000餘門。而匈牙利平民成為受戰火荼毒最深的犧牲品:共有13000人死於戰火,25000人死於飢餓,25000多人被“箭十字”黨徒處決或殺害。
在經歷這場戰爭後,布達佩斯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市內75%的建築物被完全摧毀,有的地段完全從地圖上被抹去,布達皇宮、國會廳、國家劇院等市內眾多的公眾和歷史建築物幾乎在此戰中毀失殆盡。
作為德軍在南部戰線最後一次的大型軍事活動,布達佩斯戰役幾乎耗盡了德軍最後一絲的戰略資源和戰略佈局。而蘇軍卻憑藉此次戰役,豐富了其在大型工業城市的作戰經驗,積累了許多實戰的寶貴經驗,為後續一系列的城市作戰打下了良好基礎。
參考資料:
1. 《布達佩斯戰役的108天》
2. 《決戰東線戰場》
3. 《我親歷的布達佩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