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都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呢?
不得不説,很多父母認為,重點學校才是最好的教育。從孩子開始上幼兒園起,如果能進入口碑良好的幼兒園,繼而升到重點小學、重點初中......最後考上“211”“985”重點大學,甚至能夠出國留學進藤校,那一定是享受到了好的教育。
不少父母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們在孩子還未上幼兒園時就開始物色重點小學,甚至拼盡畢生積蓄想好買個學區房,為的就是讓孩子享受到所謂“最好的教育”。
但進入好的學校學習,就是得到了好的教育嗎?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一位校長給出了答案。他也因此而爆火出圈。而接受採訪時,他説,自己只不過是説出了一些常識而已。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liang hui時發言道“分數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此話一出,立刻受到關注,並因此出圈。
身為一名小學生家長的我,細細琢磨唐校長的這幾句常識,頗有感觸。
▲如今的學校和家長無不是以分數論英雄
作為一名小學一年級家長,我在開學的家長會上就聽校長説“我們學校算不算好學校,這點我不敢妄下定論,因為最早一批入學的學生如今才上五年級,無法以畢業成績論英雄”。而老師在課上課下也經常強調“平時學習的內容都很簡單,如果連這個都不會,將來怎麼能考出好成績?”
身為家長,我十分不願意過早以“考個好分數”來要求孩子,可學校裏的座位排列、能不能當上班幹部全都是以分數論,孩子每天都在問我“媽媽,為什麼我總是得不了100分?”可見,在如今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唯分數論”實在是太常見不過,難怪唐校長説出的“常識”會被當異類而出圈。
▲作為教師和家長,是當園丁還是當花匠?
如今普遍強調家校共育,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承擔了較大一部分責任。不然您請看,多少孩子在結束學校課程之後又走進了課外輔導班,又有多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在校外租房,為的是讓孩子省下來回通勤的時間去學習。可有多少家長知道,自己這麼付出,終極目的是什麼?只是為了讓孩子考上好大學,將來擁有一份好工作嗎?
曾有教育家把教師比作“園丁”,在如今家校共育的大環境下,家長和教師都可共同稱為“園丁”。可我覺得,在唯分數論的當下,多數老師和家長所做的工作,不是“園丁”而是“花匠”。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園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對待孩子像對待植物一樣,讓他根據自己的特性自由生長。是小草就長得生機勃勃,是大樹就長得枝繁葉茂,哪怕是幾株同類的花草,也能開得各有特色;而花匠則不管不顧,拿着大剪刀咔咔一通修剪,將所有的綠植都剪成一模一樣的造型。姿勢統一的背後,是天性的抑制和磨滅。
很多家長以為,能將孩子送進重點大學,將來進入好的單位,自己的教育任務才算圓滿,可這對孩子的人生幸福能起到多大作用呢?那些學業不夠優秀的孩子,註定要淪為“失敗者”,悲慘地過一生嗎?
現實中肉眼可見的是,不少優秀學子承擔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多人進入高薪企業之後依然抑鬱不開心,甚至有的學生會在求學中途zi sha。可以説,我們的社會都在追求將孩子培養成“拔尖的人”,卻忘了“幸福的人”該如何培養。
而唐校長正是從“幸福的人”的角度,説出了培養方向。
生而為人,有終生運動的習慣,得來健康的體魄,這是求學乃至工作的根本;有責任有擔當,這是為人之本;能成為問題解決者,才能避免死讀書、讀死書,並且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站穩腳跟;而擁有一定的興趣愛好和藝術素養,才能在繁忙生活中求得心靈的寧靜。唐校長的這幾句話,正是人格健全的人、幸福的人該有的品質,也是除了分數之外,家長和學校更應該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