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10至15年,是普通人與惡性腫瘤賽跑可以取得勝利的“時間窗”!在3月7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説癌症最怕“晚”字。
“要以能力和實操為導向,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教社常務副主任胡衞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可以通過職教高考遴選優秀學生。
“84歲的鐘南山院士、93歲的藝術家田華老師,説明老年人在很多方面依然有優勢。”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黃改榮説,社會應該積極看待老年人,老年人是傳承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怎樣才能不患癌?考職中就沒出息?慢慢變老就成了負擔?這些關乎普通人生命、職業、未來的問題,在第二場“委員通道”上一一得到專家型委員的解答。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我國篩查早診技術很先進
過去,進行早篩的人太少了,王貴齊在腫瘤外科工作時遇到的患者多是中晚期。“手術看似成功,但創傷大、生活質量差。”王貴齊説,自認為很健康的時候,早篩、早診非常必要。
惡性腫瘤早期的唯一症狀是沒有典型症狀!得不到“預警”是不是就沒辦法預防?
並非如此。事實上,普通人有10至15年的時間可以阻止腫瘤轉變為中晚期。王貴齊説:“腫瘤不是一天就長出來了,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多階段緩慢的過程,例如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它的發生和發展大都是從正常到癌前病變,再到早期癌,最後才發展到有臨牀症狀的中晚期腫瘤,這個過程一般需要10至15年的時間。”
通過早篩、早診,在腫瘤發展的10至15年間阻止它,現在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實現。
“我國的篩查早診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無論有沒有症狀,到了50歲都要主動做篩查、做早診、做胃腸鏡。” 王貴齊説,發現早期癌和癌前病變,再通過超級微創技術,可以在保全人體器官和生活質量情況下治療甚至達到治癒。
挺起職教的“脊樑”需破除體制障礙
雖説勞動最光榮,但職業教育近年來卻受“污名化”困擾,尤其差生上職業中學讓職業教育不能被正確看待。
“大國工匠支撐中國製造、創造中國品牌。”胡衞呼籲:建成製造業強國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職業教育,需要扭轉對職業教育的認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們固有的偏見和認識怎樣才能改變?
在胡衞看來,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樑”,當務之急是要破除體制障礙。一要橫向融通,實現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專業教育的橫向貫通;二要縱向暢通,打通“斷頭路”,以能力和實操為導向建立大國工匠支撐中國製造制度,也不排除像清華、交大這樣的名校技能專業,通過職教高考遴選優秀學生。
“職教畢業生在就業、落户、薪酬待遇等方面應享受和普通學校畢業生同等的待遇。”胡衞説,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值得備受尊崇。
“人人蔘與”就是積極的老齡觀
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到2.67億,養老成為許多人的“剛需”。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的新思想正在萌發。一位93歲的皮膚科專家仍每天接診幾十位患者,帶五六個實習生學習,在公眾號上做科普。
“老年人是能夠傳承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黃改榮説,老年人身上有着豐富的知識和資源,在許多方面依然具有優勢,老年人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社會也應該積極看待老年人,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實現老有所為。
“國家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持續發力,醫養結合在不斷加快,全國的醫療衞生健康服務已經延伸到社區、家庭,社會的適老化改造也正在有序推進。”黃改榮説,“人人蔘與”就是積極的老齡觀。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
審核:嶽靚
終審:何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