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要寫教育類的文章,所以關注了不少教育新聞。可以説,幾乎每個月都能看到幾條大學跑馬圈地的新聞。
大學的跑馬圈地
比如,12月13日,4所著名大學落户海南。其中一所是瑞士洛桑酒店管理集團和中國交建合辦的大學。
其他三所都是國內大學。南開大學,準備在海南在貿易、物流、旅遊等專業,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南方科大在數據科學、力學與航天航空、海洋環境、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開展合作辦學。河南大學設立三亞研究院,參與國家南繁育種基地建設,培養碩博人才。
12月9日,河南大學與深圳大鵬新區簽約,建設河南大學深圳研究院。
12月8日,重慶大學與南京市簽約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
……
12月剛過去半個月,就有這麼多消息。
11月份,湖南大學跟無錫簽約,上海交通大學跟成都簽約,北大跟重慶簽約,蘇州跟廈門大學簽約。下面這張圖是軟科收集的一些信息。
這幾年,各個學校頻頻出擊。從清華、北大開始,主要是985大學,還有一些好的雙一流大學,到深圳、蘇州、重慶等各個城市建立分舵。
一開始,學校還開設新校區,後來教育部明確不讓開設新校區,所以各個大學都是開設的研究院。
這件事是學校和城市一拍即合的事情。大學從城市獲得了土地和一些啓動資金,在現代社會土地是非常值錢的東西,另外也可以安置一些人才,也更容易地把成果轉化。而且,對於西部和東北的大學來説,到異地辦學也是一種自救的辦法,中國大學受城市影響太大,如果城市發展不好,大學肯定發展不好。
對城市來説,藉助大學的名頭,可以吸引人才。像合肥,一般高層次的人才不願意去工作,但如果是中科大招聘,肯定很多人就願意了。現在各大城市已經看得很明白了,要城市發展,需要人才。從上海到西安,對人才都是一路綠燈。大學是最好招人才的單位,城市當然願意。而且一個區域,如果有了一所著名大學入駐,地價馬上就升了,當地政府這個買賣也不虧。
大學的開疆拓土
大學除了異地辦學,還在專業設置上不斷設置新專業,成立新學院。
像南京大學,成立了教師教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也成立了教育學院,準備培養師範生。
更多的學校,還在開設醫學院。
中科大2019年拿到了安徽省立醫院作為它的第一附屬醫院,成立了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南方科大與倫敦國王學院籌建聯合醫學院。
2018年,國科大在重慶成立臨牀醫學院。哈工大也成立了醫學與健康學院。
另外,像重慶大學、天津大學等等,幾乎原先的985大學都想着要辦醫學院。
在院系調整的時候,很多醫學院從綜合性大學裏面獨立辦學,在2000年左右,很多醫學院被合併。沒有獲得醫學院的名校則開始自己辦醫學院。
不過,辦醫學院很費勁,像清華、南京大學,辦了10多年,也沒有辦出太多的名堂。但這兩年,更多的學校參與了進來,大概好處要遠超投入的成本。
醫學院的好處是好發論文,科研成果巨大,好申請經費。也好吸引學生,像川大,主要就是醫學院吸引學生。
所以,一所所名校前赴後繼辦醫學院。
名校的品牌優勢與困惑
在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大學的跑馬圈地和開疆拓土都非常正常,一個企業肯定是什麼賺錢搞什麼。
不過,大學稍微有些不一樣。因為品牌效應巨大,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國內教育領域,是碾壓式的存在。比如,清華醫學院水平很差,但頂尖醫學專家和頂尖學生,肯定首選清華大學,而不會去選中國醫科大學。
還有,像上交大建設自己的法學專業,憑藉自己的名聲、資金和城市,隨便就能招到很好的法學專家和學生。雖然吉林大學曾經法學很輝煌,但在上交大面前,根本沒有抵抗之力。
所以,名校有巨大的聲譽、充沛的資金,憑藉這兩樣,它們要進入一個新的專業,那是輕而易舉,除了醫學這個極個別的專業外,其他學校根本不好抵擋。
但是,它們真的提高了這個專業的水平了嗎?這個需要打問號。
還有,各個學校到各個地方開研究院,對地方經濟究竟促進多少?對學校的科研究竟促進多少?這是不是也需要來考核一下?
像清華、北大已經佔據了北京,這個辦教育最好的地方,還四處去建研究院,對整個大學生態是不是有影響?如果清華、北大在經濟領域,這種做法是不是涉嫌壟斷了?
還有,我們大學的主業究竟是什麼?有沒有追求科學突破的要求?像重慶大學好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被整改,南開大學學科評估沒有一個A+,但它們照樣四處辦研究院、合作辦學,大學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什麼?賺錢?擴大影響?還是什麼?
希望大家一起討論,大學這兩種行為對我們國家整體的科研和教育水平有沒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