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聽他的話否則西漢三世而滅了

幸虧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聽他的話否則西漢三世而滅了


七國之亂

在前兩天寫作《新角度分析七國之亂原因 從諸呂之亂漢文帝非法即位説起》一文時發現,原來漢景帝贏得七國之亂的戰爭竟然是在對手犯了大錯下而取得的。周亞夫的戰術中規中矩,和他在歷史上地位差得太遠了。若是放在衞青、霍去病時期,估計周亞夫的結局很有可能就是李廣的下場。不信?來看本文的分析。由於本文是單純從軍事角度去分析,所以七國之亂髮生原因什麼的,就不累述。

七國攻打西漢過程

根據《史記》中相關人物的傳記,起兵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軍事行動大致如下:

1、齊國齊孝王背叛盟約不出兵,並派人向漢景帝求救,漢景帝讓他自己守着;

2、從原齊國分封出來的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國共同發兵攻打齊國臨菑;

3、趙王劉遂殺其相建德、內史王悍,屯兵在趙國西邊界,等待和各國共同攻打西漢,同時派人和匈奴聯繫共同攻打西漢;

4、楚王劉戊殺其相張尚、太傅趙夷吾,和吳王劉濞合兵;

5、吳王劉濞從廣陵出發,向西渡過淮水,攻打漢景帝的同母弟梁孝王的梁國棘壁。

幸虧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聽他的話否則西漢三世而滅了


配圖

漢景帝的應對

很多人都認為漢景帝殺晁錯是漢景帝的無知和愚蠢,但實際上漢景帝是被迫的。在聽到七國反叛後,漢景帝立即任命曾經在諸呂之亂中立有大功的竇嬰為大將軍去討伐。但竇嬰以生病為由拒絕。

表面原因是竇嬰反對其堂姑母竇太后立漢景帝弟弟梁孝王為太子的建議,而被竇太后開除竇家户籍,並禁止竇嬰入朝。深層原因很可能是竇嬰和袁盎合謀以此為條件逼迫漢景帝誅殺晁錯。

《史記 卷一百一》:

“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者,原至上前口對狀。竇嬰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見。”

《史記 卷一百七》:

“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晁錯之後,竇嬰才接受了大將軍的職位,這很難説二者之間沒有關聯。加上竇嬰和袁盎見面後,袁盎才去見漢景帝建議漢景帝殺晁錯。昭然若揭。

很多人都認為,漢景帝殺晁錯,是因為他真的相信殺了晁錯就真的平息叛亂——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因為自己笨所以認為其他人都是笨蛋。晁錯不死,在平定諸呂之亂中立有大功的竇嬰不接受大將軍職位,漢景帝如何平定七國之亂?只靠周亞夫是不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七國之亂髮生時,周亞夫不過是一個“掌徼巡京師”的中尉,根本沒有成為大將軍的威望和資歷。

幸虧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聽他的話否則西漢三世而滅了


電視劇《美人心計》中的周亞夫形象

西漢的軍事行動

西漢的軍事行動大致如下:

1、竇嬰以大將軍屯兵滎陽這個戰略要地;

2、周亞夫先會兵滎陽,再進軍到淮陽,最後屯軍昌邑,派遣輕騎兵在泗水和淮水之間破壞吳楚軍的後援糧草。

3、不救助齊國,讓齊國吸引四國兵力,減輕西漢的壓力,否則周亞夫如何能夠安然在昌邑屯軍不出,山東四國兵力隨時可以包圍昌邑。

4、用梁孝王的梁國來作為阻攔吳楚軍西進的主力,漢軍基本上堅守不出。

沒有梁孝王的抵抗,竇嬰堅守

滎陽和周亞夫斷絕後勤戰術就不能執行。

這裏要對竇嬰屯軍的滎陽做一個説明。在秦國一統六國時,曾經在滎陽的敖山設立糧倉,即敖倉,作為秦軍在山東的糧草中轉地。劉邦和項羽對抗時,也是佔據滎陽。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滎陽是一個戰略要地:

東有鴻溝連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臨黃河,南臨索河連嵩山,西過虎牢關接洛陽、長安。

這也是為什麼在七國之亂平定後,竇嬰什麼仗都不打,就被封為魏其侯,而在戰爭中出盡風頭的周亞夫依然還是出發前的太尉。

吳王劉濞如果先佔據

滎陽,吳楚軍就不需要後方的糧草,因為滎陽的敖倉儲存有大量的糧草,周亞夫斷絕後勤戰術就毫無價值。

雙方的進軍路線、形勢見圖

幸虧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聽他的話否則西漢三世而滅了


西漢和吳楚齊國的形勢

吳王劉濞所犯錯誤

從一開始,戰爭形勢對劉濞非常有利,連長年和匈奴對抗的周亞夫都不敢和吳楚軍直接對抗,而讓梁孝王獨自對抗吳楚軍,自己屯軍不出,只派輕騎兵去幹擾吳楚後勤運送地區。

在吳王劉濞出發前,有兩個人提出了兩個不同的戰略。第一個是被劉濞任命為大將軍的田祿伯建議:

“兵屯聚而西,無佗奇道,難以就功。臣原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

吳國20萬軍分兵兩路:一路以吳王劉濞率領,一路攻打滎陽,由函谷關進入關中;一路以田祿伯率領,聯合淮南國、長沙國兵力,由武關進入關中。田祿伯的路線,其實就是劉邦的入關路線。即如下圖

幸虧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聽他的話否則西漢三世而滅了


田祿伯建議方案

第二個建議是恆將軍:

“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

原大王所過城邑不下,直棄去,疾西據雒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毋入關,天下固已定矣。

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

這個建議可謂犀利。對吳楚軍和漢軍的利弊分析得合情合理。只要佔據滎陽這個戰略要地和糧倉,可以説函谷關以東,就不再是西漢的控制範圍。即如恆將軍所説的“下固已定矣”。被吳楚斷絕和西漢聯繫的梁國即便再強,也難以堅持。更重要的佔據滎陽,給齊國和梁國所帶來的人心震撼——可謂是上國伐謀。

綜合上述,西漢能夠平定七國之亂,不在於西漢軍有多強悍,西漢軍反而畏懼吳楚軍。

從形勢上來説,四國攻打背叛的齊國才是導致七國起兵失敗的關鍵;從軍事角度來説,吳王劉濞沒有接納恆將軍奇襲滎陽,是七國失敗的關鍵

。因為四國合力攻打齊國,才能讓西漢有時間和空間去攻打趙國和給周亞夫屯兵昌邑,否則、吳楚軍、四國軍和趙軍一旦合併,西漢必敗無疑。在四國兵缺失的情況下,梁國才能堅守,吳楚軍才不敢越過樑國去攻打滎陽。

田祿伯的建議是否能行,不知道。但恆將軍的建議則一針見血:吳楚兵都是步兵,善於據險而守,西漢兵為車騎兵,擅長野戰。在吳楚軍佔據滎陽的情況下,西漢軍失去了糧倉,後援路線被截斷,只能退回關中。

恆將軍的建議也許不能讓劉濞一統天下成為皇帝,卻能夠割據山東而獨霸。

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更多元化的看待歷史,請關注歷史哨聲!謝謝的您的閲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8 字。

轉載請註明: 幸虧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沒有聽他的話否則西漢三世而滅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