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有一類獨特的羣體,名為包衣,就是奴隸的意思,八旗之下都有隸屬本旗的包衣,其中,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統歸內務府管轄,專門為皇室成員服務。內務府包衣女子有一部分會被選入宮廷充任宮女,還有極少部分會被皇帝納為妃嬪,由於等級制度森嚴,清朝正牌皇后大多都是來自八旗世家的女子,只有一人除外,她就是孝淑睿皇后。
孝淑睿皇后姓喜塔臘氏,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其實,喜塔臘氏這個家族與愛新覺羅氏還是有極深的淵源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母親顯祖宣皇后便是來自此家。清朝入關後,一小部分喜塔臘氏族人被編入了內務府正白旗包衣,雖然地位不及那些八旗世家,但有很多家族成員仍然可以在朝中出仕,甚至位極人臣。
乾隆初年,喜塔臘氏家族在朝中除了一名大官,名為來保,來保深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官拜大學士,並且,乾隆還將來保一家抬入了滿洲正白旗,這位來保便是孝淑睿皇后的叔祖父。實際上,孝淑睿皇后在出生之前,她們一家早就擺脱了包衣的身份,不過身上仍然有着“包衣”標籤。
清朝皇室有個規定,皇子的嫡福晉都是皇帝親自指定的,她們一般都是來自八旗世家,有的甚至來自頂級豪門。比如説乾隆第十一子永瑆的嫡福晉是富察氏大學士傅恆的女兒,乾隆第十七子永璘的嫡福晉則來自弘毅公鈕祜祿氏,是阿里袞的女兒。相比之下,十五阿哥永琰就差了一些。
乾隆三十九年,年僅15歲的孝淑睿皇后被乾隆指給了永琰為嫡福晉,由於之前一年,乾隆已經秘立永琰為皇儲,因此孝淑睿皇后從一開始便是以大清皇后的標準來進行選擇的,不過,這一點只有乾隆本人知道。
孝淑睿皇后在嫁給永琰之後,被萬般寵愛,先後四次懷上孩子,生下三個子女,乾隆五十年曾有一次小產,這對於子嗣不豐的永琰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孝淑睿皇后所生的第二子綿寧,深受祖父乾隆和父親永琰的喜愛,十歲時便被乾隆親賜黃馬褂。
然而,乾隆五十年的那一次小產對孝淑睿皇后的身體造成了極大損耗,她的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不過,乾隆六十年,乾隆宣佈第二年禪位,如是第二年嘉慶繼承大清皇位,孝淑睿皇后也得以坐上了皇后的寶座,不過,此時的孝淑睿皇后早已油盡燈枯,結果只過了一年,她便離開了人世,年僅38歲。
當時,孝淑睿皇后身為大清皇后,本來應該舉行隆重的大喪,但嘉慶帝考慮到太上皇乾隆仍然健在,一切應該取吉祥,因此便大大減殺了孝淑睿皇后的喪禮,孝淑睿皇后的喪事十分冷清,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這也成為嘉慶帝心中一個巨大的遺憾。
不過,有一件事,孝淑睿皇后泉下有知,一定非常欣慰,那就是嘉慶帝將她所生的皇次子綿寧立為皇儲,綿寧便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道光帝。由此,孝淑睿皇后便成了唯一生下大清天子的原配皇后了。
參考資料:《清朝後妃傳稿》《清實錄》《大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