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為什麼無法統一全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為了躲避戰火,大量北方士族、士大夫及平民百姓都背井離鄉逃往南方,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衣冠南渡”。
公元316年,匈奴貴族劉曜率軍攻破長安,西晉滅亡。次年,已提前“南渡”到建鄴(今南京)的原西晉琅琊王司馬睿宣佈登基稱帝,改元建武。歷史上將這個由司馬睿在南方建立的政權稱之為東晉。
東晉為什麼無法統一全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東晉國祚共延續了一百零三年,與其處於同一時代的則是佔據中原地區的十六國政權。同“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十六國相比,東晉政權較為穩定,沒有出現大的分裂。然而令人頗感不解的是,儘管中原地區的諸多政權相互廝殺,亂成了“一鍋粥”,可是東晉統治者卻並沒有把握好機會收復中原故土,期間雖然組織過幾次北伐,但也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那麼問題來了,東晉為什麼無法統一全國呢?
東晉立國之初的統治階層多數都是從北方“南渡”而來,在南方的大家族眼中,包括皇帝司馬睿在內的這些北方人都是不懷好意的“入侵者”,因此統治階層在當時的南方受到敵意是可想而知的。最終,丞相王導代表北方移民集團以高官和爵位作為條件,成功説服了大多數有影響力的南方家族支持新政權。在這些根基深厚的大家族帶動下,其他南方精英也隨之迎合,東晉政權這才在南方站穩了腳跟。
東晉為什麼無法統一全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然而,對東晉統治者而言,與南方大家族和解只是千難萬險中的第一關。公元322年,控制着長江中游地區的王敦(王導堂兄)發動叛亂,並率軍進入都城,掌控了朝廷。兩年後,王敦病死,司馬家族這才重掌皇權。
公元327年,負責防衞淮河一線的東晉將領蘇峻起兵反叛,並一度佔領都城,控制朝廷。後來在名將陶侃的討伐下,蘇峻兵敗被殺。陶侃因在平叛中的卓越表現而位極人臣,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的實際控制人。
公元347年,軍事家族出身的桓温率軍溯江而上攻滅了佔據蜀地的成漢政權,這場勝利給桓温帶來了超乎尋常的聲望。在此後二十多年時間裏,桓温掌控了南方的政治。
從上面這幾起事件中可以看出,司馬家族雖然在名義上是東晉的最高統治者,但軍事集團將領卻在朝廷中擁有非常強勢的話語權,皇帝在很多時候反而成了弱勢的一方。
東晉為什麼無法統一全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桓温掌權後,東晉進入了相對的穩定時期,此時朝廷內部開始有人提議收復北方中原故土。然而,這項提議卻引起了很大爭論。首先,原來從北方“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都已經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們生活在南方舒適的莊園裏,並在朝廷中擔任清閒的要職。對於這些“官二代”、“官三代”而言,所謂的中原故土只是一個書本上的概念,並不存在什麼鄉土情結,因此是否要以舉國之力開展北伐是一件需要商榷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支持北伐必然要授予以桓温為首的軍事集團將領們更大權力,一旦北伐成功,桓温等人的威望就要凌駕於皇權之上,重新統一全國對現在的朝廷來説意味着災難。而即便北伐失敗,掌握着“刀把子”的將領們也存在發動叛亂建立軍事王朝的隱患。因此,從皇帝到朝廷上的絕大多數文官,都是北伐收復中原這項提議的強烈反對者。
東晉為什麼無法統一全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事實上,大家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桓温在執掌大權後,便對北伐之事表現地過分熱情。以他當時的名望、地位,如果再加上一場定鼎乾坤的大勝,恐怕就沒人可以阻擋他的稱霸之路了。朝廷知道桓温的心思,但也不敢強加阻撓,於是就採取了拖延的態度。
後來,桓温還是以自己的權勢力排眾議,先後發動了三次北伐戰爭。然而由於東晉內部沒有形成共識,因此北伐軍隊的實力大打折扣,三次北伐皆未達到預期目的,桓温的聲望也因此受損,其奪取帝位的野心終究沒能實現。
從桓温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在北方十六國大亂鬥期間,東晉統一全國並非是沒機會、也不是沒實力,而是朝廷中除了軍事集團之外,沒人願意北伐,也沒人支持北伐。如果收復中原故土的代價是江山易主,那對東晉統治階層而言,統一全國又有什麼意義呢?
參考文獻:《晉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2 字。

轉載請註明: 東晉為什麼無法統一全國?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