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史禪讓制
説到中華民族的起源歷史,總不免提到黃帝,堯舜禹的上古時代,而較為完整的官方記載便是《史記》,想必《史記》就不需要詳細介紹了,這本書對後世影響深遠,裏面記述了一個君臣和諧的黃金時代,並不是讓位於子,而是讓位於賢,可謂是後代仰望的榜樣。更有人説,這便是我們上古時期的民主。
2.關於《竹書紀年》
不只是一些傳統史書,還要看看其他的史書,如《竹書紀年》等等,裏面所記載的堯舜禹禪讓,其實是上古時代的殘酷和鮮血淋漓的政治變動,舜囚禁了堯,並奪取了他的帝位。
那麼這本《竹書紀年》又是何方神聖呢?它成書於魏襄王時代,這時,各國羣雄並立,百家齊放,還非儒家一家獨大。這本書爭議較大,有古本和今本之分,分為晉朝出土的古版和明代藏書家手裏的那本今本。
裏面對於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與正統的《左轉》《史記》大有不同。
可以拿出其中記載的幾件不同的事來看:1.舜囚禁堯奪取帝位,大肆打擊消滅堯之前的死忠,這裏面就包括禹的父親。2.禹在夏地抗擊舜,最終戰勝,將舜流放。3.伊伊殺商王自立。
這裏面代表的價值觀是殘酷的,與傳統的儒家提倡的仁禮背道而馳,未有真實記述的上古時期魅力永存,任人隨説,當運用到人間帝王的統治中,殘酷的叢林法則被掩蓋,仁義道德禮義成為了輔助朝政必不可少的工具。
可謂這兩類古籍,一類是官方古籍,一類被傳統之流排斥,被劃分為野史,對於一些事情,可謂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3.兩種觀點的碰撞
1993年,在郭店一號楚墓中發現了數百件竹簡,整理過後發現其中包含許多古籍,其中整理出的《唐虞之道》,它結合舜的德行事蹟,講述了禪讓制。
在《容成氏》裏,在堯舜禹之前的各大氏族,如軒轅,神農等全都説成是禪讓,在《論語》的《堯曰》篇中,也有想象編造的堯舜禪讓時的場景。這種行為在墨家的尚賢中有所體現,墨家的鉅子更替便是禪讓,由上一任鉅子指定下一任。
從這些來看,禪讓之説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社會思潮。《戰國策》還記載中秦孝公想讓位,公孫衍也建議魏惠王傳位於臣。雖然有這些記載,但是就拿秦孝公來説,秦國的國君是自家人由來已久,代代都是自家血脈,可以説沒有代代秦國國君的努力,就沒有秦國的強大,怎麼可能就拱手讓人,哪怕這個人是有大能之才的商君。
就事實來看,這些禪讓也確實都沒有成功,原因很簡單,説話誰都會説,誰會傻到真把這個當真,放棄好端端的王位,將世代積攢的權力財勢託於外人,在當時禮賢下士,追求人才的背景下,説些好話也是為了體現重視人才而已。
但是別説,在這種思潮下,還真有人邁出了實際的這一步,燕王噲,我們已經無法考證當時燕國真實的朝政內部和王與臣子的想法,事實就是,他受到手下人的鼓動,將王位讓了出去,結果不僅兩人的下場非常慘淡,國家也被治理的一團糟,齊國趁火打劫,被讓位的子之和燕王噲雙雙死去。
本來是一樁美談,這之後禪讓説被廣泛質疑,篡奪説開始嶄露頭角。《孟子》就斥責過這件事,認為不該胡來,將王位拱手讓於臣子。之後的儒家大佬荀子也説:
“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説。”
不僅儒家,莊子對這件事也非常輕蔑。法家巨擘韓非子則説堯舜那個時代的那個位置並沒有多麼享受,所以禪讓可能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
堯舜時代沒有什麼真正的文獻,他們可能也沒有意識到將歷史記載傳承的重要性,所以這段歷史多出現在後人的言説中,春秋戰國諸子託古改制。不管是禪讓説,篡奪説還是部落兼併説,這都是各家的學説而已,並沒有真實的文獻證實。
參考文獻:
《史記·五帝本紀》
《竹書紀年》
《論語》
《呂氏春秋》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