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魏婧宇 侯維軼
學習計劃從早上6點排到凌晨1點、一學期參加3門資格考試、早上6點就要去圖書館佔座、大學校園中“最明亮的星”是通宵自習室……很多人想象不到,剛剛經歷嚴峻高考磨礪後的大一新生,入校後很多拼勁依舊不輸高三,他們沒有“松”、更沒有“躺”,過着 “超努力加強版”的大學生活。早早樹立目標併為之奮鬥,能使大學生活更加充實,但“真誠的拼”和“無效的卷”也需要剛入校門的新生認真鑑別。
大學生排隊進圖書館
大學生活就是
“睡想睡的覺,看想看的書”?
在一些高中生眼中,大學生活就是“睡想睡的覺,看想看的書”,畢竟高中老師總是用“上了大學你們就自由了”來安撫早出晚歸、奮戰高考的高三學子們。然而步入大學校門後,有些大學新生卻把大一當成高三過,每天精準到分鐘的日程表上擠滿了上課、自習、社團活動。
樊思瑤是內蒙古河套學院的大一新生,早上不到6點,已經揹着書包,拎着小板凳向圖書館走去,此時在圖書館門口排隊的學生已經站了兩列50多米長。“5點多就有同學到圖書館排隊,就為了在6點開門的時候搶到寶貴的位置。”樊思瑤説,“有時候去晚了很難佔到座位,但為了享受圖書館的學習氛圍,也會選擇坐在圖書館走廊裏學習。”
內蒙古大學大二學生巴伊納在一天的課程結束後,通常還要給自己“加加壓”,上自習到凌晨1點是常有的事,這是他從大一就養成的習慣。巴伊納説,在圖書館學習更能提高學習效率,現在圖書館實行網絡預約制度,雖然不用早起佔座,但經常“一座難約”,往往要提前一天才能預約到自習位置。
正在河套學院就讀的張康月,大一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有滿滿當當的社團活動。她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疫情防控、圖書館書籍整理等志願服務。“大學生活給了我很多機會去嘗試,各類社團活動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小夥伴,也鍛鍊了自己溝通、處事的能力。”張康月説。
找到新的起跑線開始努力
為什麼從大一開始就這麼拼?有學生説,大學生活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門,不挨個兒走進去看看,實在有點浪費。也有學生説,與其4年後步入社會競爭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大學這個新的起跑線開始未雨綢繆。
大一新生齊美麗初入大學,就定下目標,在大學第一學期完成專業學習的同時,兼顧3門專業等級考試,她希望利用大學時光多多拓展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對未來學習或工作的適應能力。
姜美同是內蒙古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大一新生,她因熱愛而選擇這個專業,並表示未來想繼續讀研深造,“從大一開始努力學習,就是為了將成績保持在專業前列,爭取能夠保送研究生”。樊思瑤也説,努力學習是因為身邊的同學比自己還努力,要向這些同學看齊,從大一開始就不能掉隊。
“躺”和“蹲”已不再是大學生活的常態,許多大學生早早就樹立起目標,並開始為之奮鬥。內蒙古大學輔導員倪晨陽説,現在的大學新生接觸到的信息更多,對於自己的目標和追求更加明確,大多數學生會更加主動學習、拓展技能,朝着個人的目標不斷奮鬥。
倪晨陽認為,這個現象可以緩解學生畢業時的焦慮和壓力。“學生在大一期間設立明確的長期目標或短期目標,並且向着目標持續努力,可以很好地緩解大四時的迷茫與慌張。”此外,學生較早明確個人目標,從大一開始努力奮鬥,也有助於學生大學期間的時間分配,實現全面發展。
河套學院的學生在上自習
要“真誠的拼”,不要“無效的卷”
大學新生目標明確、努力奮鬥,拒絕“躺平”成為一種良好的學風,但也要警惕“真奮鬥”中混雜的“偽努力”。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工辦主任季曉嵐發現,有些學生的努力程度源自與周圍人的對比,他們時常觀望其他同學,形成“偽努力”的不良習慣。每天忙忙碌碌參加社團活動,卻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從不逃課好像很認真學習,但是一到期末考試還要臨時抱佛腳。
這樣的現象可能在大學校園裏並不罕見:A同學半個小時即可完成實驗報告,但是看到其他同學還在寫,便無限延長自己的寫作時間,認為寫作更長時間才算刻苦學習;老師佈置一篇2000字的報告,B同學發現周圍同學都寫了四五千字,最誇張的同學居然寫了7000多字,於是也開始“碼字數”,實在無話可寫便開始“注水”,只因“報告越長顯得越認真”;為了獲得高績點,C同學選了很多不用花太大精力就能拿高分的“水課”,奔忙於各類課程和作業,逐漸忘了這些課能提升自己的哪些能力,只要得高分就萬事大吉……
這種“無效的卷”裹挾着一些大學生,不僅使他們感到焦慮,還影響到學習效率。遇到這樣的學生,季曉嵐總會和他們談談心,建議他們在明確目標、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培養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不要將自己身體的“鬆緊帶”繃得過緊。
倪晨陽也認為,大學新生在儘快設立目標並不斷努力的同時,應更多注重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穫,不應過分看重結果,一旦結果與預期目標產生差距要學會努力接受,適時調整目標。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1期)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