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精英教育”的發展歷史以及弊端分析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經典

觀古今看世界
可能很多人對精英教育的認識比較單一,滿腦子都是“精英”,以及如何成為精英。
我已無從考究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精英教育的,我只查到1997年的時候,教育領域是呼籲停止精英教育的,呼籲由精英教育轉向平民教育,讓窮人也上得起學(之前精英教育以為只教育少部分精英)。
但是,目前,社會上似乎又有精英教育的風氣盛行,或者説,有一些人,從來沒有停止把孩子變成“精英“的想法。
我們先來了解一些概念性的東西。
精英教育(superior education),學術圈大多認為:旨在培養高潛力青少年人羣的精英意識與能力的教育方式。精英教育特別強調受教育者的智力、強調基礎,有機會接受所謂精英教育的人佔同齡人的比例很小,在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1999年大中專院校在擴招前,中國的大中專教育錄取率低、選拔嚴格,通過者大多智力拔羣,畢業後有“鐵飯碗”和幹部身份,都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物質追求,不等於特權意識,精英的產生離不開艱苦的歷練。精英教育不是指單純通過考試分數來培養“考試型”人才,而是以綜合素質提高來衡量學生的培養目標。
以上是精英教育最初的想法,以至於國內外甚至出現了一些“精英學校”(只收精英),但是中外有所差異,中國的一些學校着重讓普通人學得更像精英,從而去學習一些所謂“貴族”圈子的東西,比如打高爾夫球,比如,學習貴族禮儀。而西方的學校,則更看中精英對社會的貢獻,比較看中社會實踐的部分,要求他們到比較窮苦的地方去鍛鍊,去服務社會。
簡單的説,一個是學習貴族看起來的樣子,一個是補充精英應該有的“基層”的東西。
我認為,這兩種,都不妥。
第一種,對精英的理解就錯誤了,很多人,讓孩子學了很多東西,以為進入了某個圈子就可以改變命運了,就成為精英了,這是很可笑的。
第二種,給精英定的調子是,服務社會,我覺得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必刻意要求必須有某種經歷,因為精英不是商品,不必規定必須有哪些硬性條件。
這裏提到了概念,到底什麼是精英?
精英是指社會的成功人士,但他們在能力、見識、財產、素養等諸多方面超過大多數羣眾,對社會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影響和作用,是社會的精華。
這是我從百科裏搜到的概念,只提到是社會的精華和成功人士,但是什麼是成功人士?百科並沒有給出解釋。
是不是一定得進入某個領域,或者進入某個圈子,或者從事某個職業才算成功人士?幹金融的很成功?或者説藝術家成功?所謂的上層人士就是成功人士?
或者説,收入高就是成功?
正因為對成功的概念理解有偏差,才導致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有很大偏差。
認為進入某個領域就算成功的家長,為了孩子能進入那個領域,逼迫孩子學習很多他並不喜歡的技能,比如,一定要學金融,一定要考第一名,一定要考入某個大學,一定要多才多藝,他們不會去考慮孩子的喜好,把孩子的人生規劃得滿滿的,恨不得孩子三頭六臂,恨不得學會所有的“才能”,包括鋼琴,舞蹈,繪畫,演講,唱歌,亂七八糟。從幼兒園開始給孩子報最好的學校,擠破了腦袋也要送進去,什麼都不管,就算要最好的,最棒的,孩子有多壓抑,多麼不快樂,那不是孩子該考慮的。
這樣的家長真的很可怕,這樣的精英教育真的讓人覺得很可悲。
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是這些家長,在自己的小時候,對成功的理解就有偏差,當他們沒有達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成功”時候,就千方百計逼迫自己的孩子去“成功”,去成為所謂的“精英”。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他們認為過得富貴就是成功,擁有別人不能擁有的就是成功,只要活得開心就好,他們採取放羊式教育——給與好吃的,好喝的,滿足一切要求,嬌生慣養,甚至不管基本的禮儀禮貌,導致孩子缺乏對社會的基本認識,以為這個社會都圍着他轉,就像一個毫無修剪的小樹,最終一身毛病,這樣的愛,最後也害了孩子。因為,社會不會慣着他。
這是兩個極端——緊的太緊,松得太鬆。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精英,只不過你覺得他好,你覺得他做出了巨大貢獻,你認為他是精英而已,你去問問那些名人,他自己會覺得自己是精英嗎?如果按照對社會貢獻來劃分比例的話,所謂的精英其實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貢獻來自普普通通的一線人民,他們很平凡,但是,這是現實。
我們的一生是有限的,不要太糾結於成為精英,或者逼迫孩子成為精英。孩子是一生也是珍貴的,不容易的,我們憑什麼給他們的人生規劃得那麼嚴格?
我認為,首先,保證一個健康的身體,
其次,培養他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學會合理的看待這個世界,
最後,在不影響他人,不影響社會的基礎上,多學一些他自己愛好學習的東西,
只要他開心,健康的成長,從事着自己喜歡的職業,愛着自己心愛的人,組建自己的小家庭,至於他有沒有積累多少財富,有沒有做出多大的貢獻,有沒有成為精英,那很重要嗎?
願我們早日看透這個平凡的世界——最多的是平凡的人,不要去追求什麼精英教育,更不要苛刻我們的下一代。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原創:王紅亮 2020/02/10 歡迎關注討論。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