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衞後人今何在?個個高壽、多名教授,次子見父母跪像號啕大哭
格索爾曾説:"幸福不是獎賞,而是結果;苦難不是懲罰,而是報應。"善惡到頭終有報,每個人做的事終究逃不過一句"天道好輪迴"。
荀子和孟子曾為"性善論"和"性惡論",而爭論不休,除了天性之外,很多是後期的培養與環境,影響了一個人的心境。汪精衞便是典型的例子。當初汪精衞,因刺殺攝政王一事而揚名,也是當時的人,追求的俠義人士;但道路越走越歪,從開始的俠義變成人人得而誅之的叛臣賊子。
在中國近百年的屈辱歷史中,隨處可見的是,百姓的流離失所,敵人的殘酷暴行,漢奸的低頭哈腰,戰場的殘桓斷壁。在種種人中,有一類人為人不恥,即使過往的歷史已經逐漸淡去,但漢奸這類人不為人苟同,其中一大代表便是——汪精衞。
汪精衞一生有過俠肝義膽,也有過苟且偷生。他的曾經不能禍及子孫,那麼他的孩子如今何在?
根正苗紅已不再
汪精衞家族雖不昌盛,也算得上官宦之家,在他往上兩代人,對教育等事業也多有貢獻。但在汪精衞這裏卻拐了彎。年少的他心有大志,有抱負,學習儒家思想,更是在1905年早早的加入同盟會,也是同盟會的"老人"了。
在此期間,他是一位出色的革命人士,積極宣傳三民主義新思想。並在抵達北京之時,刺殺攝政王,雖被捕,但心中不畏,決心以死報國。轉折也由此開始,除此之外,他的妻子陳璧君也是其中的一大推手,汪精衞與妻子經歷四年坎坷,終成正果,本該是人人稱讚的好姻緣,但卻由於兩人的"叛變"令人聞言色變。後來成為漢奸的他,也是劣跡斑斑,其中國共二次合作的破產便有汪精衞的手筆。
子女聽聞,不甚贊同
汪精衞與妻子陳璧君也算是恩愛一生,其中更是孕育了六個子女,不幸的是只有五個子女存活,一名早夭。也許是夫妻兩個人的罪行,使得他命中沒有那一位孩子。
既然汪精衞夫婦都作為叛國人而存在,不可避免的,他的子女也許會因為他的名聲避而遠之,或受其累。
但相同的是,他的子女對與父母兩人的行為都不大讚同。汪精衞夫婦於1913年,誕下了兩人的愛情結晶,也就是他們的長子汪文嬰。
相信我們都可以理解,在那個略微動亂的年代,更何況要顧及到兩人的事業。
長子,汪文嬰,便由陳璧君交給好友,方君英細心照料。縱使心中萬般難過,但不得不狠下心來,畢竟這對孩子來説是當時生活的最好環境。汪文嬰,自小在方君英的照料下,也如眾人所期盼的那樣,成為一個根正苗紅的好少年。
汪文嬰自小在國外生活,自回國以後曾加入革命人士的抗議遊行之中,喊着"打倒漢奸"的口號。相信那時候的汪文嬰,不知道他口中的漢奸也有他的父親。在日後的相處中,他愈發清楚,父親汪精衞"漢奸"的名聲,一系列不公平的條約也在父親的手中籤約生效,他無力去改變什麼。
除此之外,他成年後也在父親的手下工作,作為父親的長子,他獲得了一個油水頗多,不輕不重的職位,在此期間他也積累了不少的財富,為他後來提供了豐富的底藴。後來在抗戰勝利後,移民美國加州,許是其父親的安排,後來更是在當地定居,如此一來便也是逃過了制裁。
長女,王文惺,是一個早產兒,僅比其哥哥年小一歲。王文惺自小身體虛弱,但在方君英的照顧下,身體狀況逐漸向好,性格也逐漸開朗,和同齡女孩一般。
如同哥哥一般,她不久後也回國學習。
1931年的事變激怒了熱血學生,當時十幾歲的王文惺也在其中。同同學舉着旗幟,請願抗戰,要求懲治"賣國賊",也許她還沒有意識到,簽訂合約的正是她的父親。
活潑開朗而知識淵博的她,是眾人追求的對象。
1934年,何孟恆便抱得美人歸,於王文惺訂婚。
在抗戰勝利後,兩人定居於香港。由於丈夫的學習的專業,王文惺也頗感興趣,兩便侍弄花草,創辦了花卉市場,生活甜美,又洋溢着花草的芬芳。後兩人定居紐約,他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年近100多,其中的歷史便是心中清明。
次女汪文彬,也曾如長姐一般,活潑開朗,才華橫溢。
但經歷終究是她難以邁過的坎,在眾多兄弟姐妹還在定居後,她也離開了祖國,在印度尼西亞定居,併成為當地醫藥部門的高管,也許是經歷了太多戰爭與動亂,她在晚年隱居生活,成為修女,許是心中無雜念,自然也是高壽。
三女兒汪文恂,於1922年出生。自小在父母的身邊生活,對父母的工作也多有了解,更是清楚的知道父親所做的事情。汪文恂,跟在父親身邊學習了不少本領。年僅十幾歲,便跟隨父親身邊學習整理文件。
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是十分令人歎為觀止,可以説是女中典範,學習方面毫不落後,後來應香港大學邀請,成為香港大學教育系的教授,享年80歲。
深受牽連,影響頗深
若説其他幾個兒女少有牽連,那麼這裏有個孩子,是受汪精衞夫婦牽連最深的孩子。
次子汪文悌,於1928年出生。受父親的影響,汪文悌自小志願于軍隊,不出意外的,他在軍官學校接受了正規的軍事化教育。甚至在抗戰戰爭勝利後,曾擔任偽政府的職位,多次阻撓紅軍的解放全中國的事業。
在父親受罰後相繼被起訴,由於情節較輕,判處一年有餘的有期徒刑。
面對如此判決,汪文悌沒有怨言,曾經犯下的滾過錯終究是要有人來承擔的。後來經釋放的他,出來後,曾到父親的墳前上香,沒有多餘的言語,只是面對父親犯下的過錯深深地懺悔。
雖然子女多少,受到汪精衞名聲的波及,但他們仍舊選擇了較好的道路,"禍不及子孫",父親的過錯也不曾過多的波及他們,但不可置否,他們各個有所成就,健康長壽。